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员工心理契约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9 14:18
心理契约是员工对雇佣关系的主观感知,包含了员工为组织付出(员工责任)和从组织获得相应回报(组织责任)两个方面。心理契约的内容及其状态(契约破裂)受员工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管理实践中发现中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员工对雇佣关系有不同的认知,从而导致不同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心理契约的研究有助于解释二者之间的差异。 本研究通过探讨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的差异,来解决一直困扰理论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国企观念”问题。本文通过两个方面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内容方面的差异,即二者在员工责任和组织责任认知方面的差异以及其价值观念(职业取向和互惠规范)对心理契约的不同影响模式。第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状况(契约破裂)方面的差异,即二者在心理契约破裂程度方面的差异以及管理理念(市场竞争理念和雇员价值理念)对心理契约破裂的不同影响和心理契约破裂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不同影响模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进行验证,得出了如下的研究结论: (1)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由发展责任、交易...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原因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变量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及工具
1.6 研究流程
1.7 主要创新点
1.8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心理契约及其相关研究的概述
2.1 心理契约概念发展演变
2.2 心理契约的结构和内容
2.3 心理契约的类型
2.4 心理契约形成的过程模型
2.5 心理契约的特征
2.6 心理契约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2.7 心理契约破裂及其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2.8 本章小结
3 心理契约结构模型的理论构想
3.1 心理契约的界定
3.2 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
3.3 心理契约3 维结构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员工心理契约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4.1 心理契约结构模型和影响变量的研究框架及研究假设
4.2 心理契约破裂影响变量的研究框架及研究假设
4.3 本章小结
5 员工心理契约量表的确立及研究过程
5.1 心理契约量表的修订
5.2 量表的初步测试
5.3 心理契约破裂的测量
5.4 其他相关变量的测量
5.5 正式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及过程
5.6 正式调查问卷的项目和描述性统计
5.7 心理契约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5.8 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5.9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果及分析
6.1 正式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6.2 心理契约与相关变量的关系分析
6.3 心理契约破裂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6.4 心理契约的回归分析
6.5 心理契约破裂的回归分析
6.6 研究结论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探讨
7.2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调查问卷
本文编号:3765397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原因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变量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及工具
1.6 研究流程
1.7 主要创新点
1.8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心理契约及其相关研究的概述
2.1 心理契约概念发展演变
2.2 心理契约的结构和内容
2.3 心理契约的类型
2.4 心理契约形成的过程模型
2.5 心理契约的特征
2.6 心理契约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2.7 心理契约破裂及其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2.8 本章小结
3 心理契约结构模型的理论构想
3.1 心理契约的界定
3.2 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
3.3 心理契约3 维结构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员工心理契约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4.1 心理契约结构模型和影响变量的研究框架及研究假设
4.2 心理契约破裂影响变量的研究框架及研究假设
4.3 本章小结
5 员工心理契约量表的确立及研究过程
5.1 心理契约量表的修订
5.2 量表的初步测试
5.3 心理契约破裂的测量
5.4 其他相关变量的测量
5.5 正式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及过程
5.6 正式调查问卷的项目和描述性统计
5.7 心理契约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5.8 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5.9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果及分析
6.1 正式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6.2 心理契约与相关变量的关系分析
6.3 心理契约破裂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6.4 心理契约的回归分析
6.5 心理契约破裂的回归分析
6.6 研究结论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探讨
7.2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调查问卷
本文编号:3765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3765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