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完善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法律思考

发布时间:2017-08-09 01:06

  本文关键词:完善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法律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集体协商 工会 政府主导 争议解决


【摘要】: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有三种调整模式,宏观上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调控全部劳动关系;中观上以集体劳动合同调整集体劳动关系;微观上以劳动合同调整用人单位与个别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笔者认为,这三种调整模式中,唯有中观层次的调整模式使劳动者真正能够与用人单位平等对话,而中观层次的调整模式又依赖于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为此,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完善刻不容缓。但是,由于我国一方面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者竞争压力大,劳动者对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的认知根深蒂固,不敢反抗,怕丢失工作;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也处于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国情较为特殊,纯粹的域外借鉴并不可行;且我国集体协商制度建立时间晚,几乎一蹴而就,欠缺劳资矛盾的酝酿及劳动者对权利的迫切诉求过程,所以集体协商制度的实践中困难重重。对此,笔者在理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现有困境,研究深层制度原因,从正反两面例举我国集体协商实例,分析经验教训,探索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完善之道。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语组成,其中正文包括五大部分,分别是:第一章论述集体协商的制度起源与理论基础。明确指出我国集体协商制度是一项舶来品,与西方集体谈判制度并非不可借鉴,翻译不同仅是由于地域文化带来的情感差异;而对该制度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立法、学理上定义颇多,但对于其主体及目的的认识没有偏差。这项制度在西方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禁止期、承认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但在我国则比较短暂,从1994年开始不过21年历史。最后阐述集体协商制度的理论基础——劳动三权,包括团结权、集体谈判权与集体行动权三项。第二章阐明我国集体协商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展现我国集体协商制度施行中的不和谐现象,如劳动者没有主体意识,“懒”的启动集体协商;找不到协商对象,协商无法开展;协商内容空洞,应付上级,执行力差;纠纷频发等。第三章探究我国集体协商的制度障碍。对于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根本上还是我国的集体协商制度存在问题,必须根据现象揪出本质,深层分析问题原因,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建议。笔者分析的根本原因为:第一,立法规定不足,包括立法层级低、内容简单;第二,协商主体界定不明,包括职工方协商代表资格不清,工会独立性与主体意识的缺乏,工会维权方式的欠缺,用人单位代表的缺失;第三,协商程序僵硬,包括对违反协商要约程序的界定不明,协商结果的生效过于严苛;第四,权利救济缺失。第四章例举并分析我国地方对集体协商制度的探索。分别例举了武汉餐饮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成功案例与广东《广东省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失败案例。分析认为,武汉餐饮业的成功是由于对企业级集体协商的突破,重视行业性集体协商,更灵活、合理的处理集体协商,这一点值得借鉴,但政府主导的模式也使我们深思政府在集体协商中的定位。广东工资集体协商征求意见稿的失败则更进一步让我们警惕政府主导的弊端,认识到集体协商的开展本质上还需要职工自主意识的加强。第五章提出完善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建议。在分析完所有的现象、原因之后,笔者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四点完善建议。第一,制度规定的立法完善,包括立法层级的提高与完善制度内容两点;第二,健全协商机制,包括明确职工方协商代表资格,增强工会独立性、自主性,对工会罢工权的限制性赋予以及建立基层企业的代表性组织。第三,完善协商程序,包括对“无正当理由”进行具体界定,赋予工会与企业对协商程序的自主决定权与放宽协商结果的通过程序。第四,优化争议解决机制,包括完善政府职能与构建争议仲裁机制。
【关键词】:集体协商 工会 政府主导 争议解决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引言12
  • 第一章 集体协商的制度起源与理论基础12-18
  • 一、集体协商的基本概念界定12-14
  • 1、集体协商与集体谈判12-13
  • 2、集体协商的定义与本质13-14
  • 二、集体协商的制度起源14-16
  • 1、西方集体谈判制度的历史起源14-15
  • 2、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状况15-16
  • 三、集体协商制度的理论基础16-18
  • 1、团结权16
  • 2、集体谈判权16-17
  • 3、集体行动权17-18
  • 第二章 我国集体协商中面临的现实困境18-21
  • 一、协商启动难18
  • 二、协商能力弱18-19
  • 三、协商效果差19-21
  • 第三章 我国集体协商制度存在的障碍21-29
  • 一、立法层级低、制度刚性不足21-22
  • 二、集体协商机制不健全22-26
  • 1、协商主体界定不明22-24
  • 2、工会独立性与专业性的缺乏24-25
  • 3、工会维权方式的欠缺25-26
  • 三、集体协商程序简单僵硬26-29
  • 1、协商程序的启动缺乏制度保障26-27
  • 2、协商双方的行为缺乏具体规范27
  • 3、协商结果的生效过于严苛27
  • 4、协商过程发生的争议缺乏有效救济27-29
  • 第四章 我国地方对集体协商制度的探索29-34
  • 一、武汉餐饮业的工资集体协商29-30
  • 1、协商过程29-30
  • 2、经验总结30
  • 二、广东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推进30-32
  • 1、推进过程30-31
  • 2、结果分析31-32
  • 三、对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启示32-34
  • 1、集体协商结构尚需完善32
  • 2、政府主导协商不宜越权32-34
  • 第五章 完善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建议34-43
  • 一、提高立法层级,,增强制度刚性34-35
  • 二、健全协商机制、强化协商效能35-38
  • 1、明确协商主体35-36
  • 2、增强工会独立性与专业性36-37
  • 3、对罢工权的限制性赋予37-38
  • 三、完善协商程序,畅通协商途径38-43
  • 1、保障协商顺利启动38-39
  • 2、规范协商中双方行为39-40
  • 3、放宽协商结果的通过程序40-41
  • 4、优化争议解决机制41-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9-50
  • 后记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春华;单宝龙;;我国集体协商制度推进困境及其原因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金星彤;张陶钧;;集体协商制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21期

3 ;青岛试点工资 集体协商制度[J];中国经济信息;2000年19期

4 文魁;谭浩;;我国集体协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刘金祥;常明;彭瑜;;正确定位及路径选择:以集体协商制度中的政府职能为视角[J];上海企业;2009年05期

6 章红华;陈克;郭继;;论集体协商制度中的政府角色[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狄煌;;合理规定政府在集体协商中的职能定位[J];中国劳动;2011年04期

8 金红梅;;中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张建国;;积极推动集体协商制度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05期

10 陈伟光;;集体协商制度与行业工会体制(下)[J];中国工人;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广英;;律师在实践集体协商制度中的作用[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金其虹;南京百人以上企业将建工资集体协商制[N];商务时报;2007年

2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张新民;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问题与对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年

3 高剑;停工事件呼唤工资集体协商[N];东莞日报;2008年

4 记者 张祝钦;2012年我省企业工资 集体协商将实现全覆盖[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5 记者 李云萍;企业工资集体协商2012年实现全覆盖[N];石家庄日报;2010年

6 张建国 徐微;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在深化改革中的地位作用[N];工人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辜t

本文编号:642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642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0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