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文本的互文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08:41
本文关键词:立法文本的互文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立法文本 互文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英译本
【摘要】:为了加强中国法制化的建设和满足国际化的发展需求,法律语言研究自然是学者们不容忽视的。而立法文本作为法律法规的根本,其研究意义也是不容小觑的。互文性理论早期一直被用于文学批评研究。1981年,Beaugrande和Dressler将互文性引入语篇语言学,为语篇文本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因此,本论文试图探讨立法文本的互文性。 互文性这一概念最初由法国符号学家, Julia Kristeva于1966年提出,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此后,互文性理论便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依据,从Fairclough,N.的构成互文性和显著互文性两方面着手,对立法文本的互文性做了详尽的分析。前者主要涉及体裁互文性、结构互文性、主题互文性及功能互文性等方面;后者则具体体现在指涉,套用及常规化等方面。另外,本文结合文化因素,对此文本也进行了相关的互文性分析。 为使该研究更加深入具体,本论文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英译本为案例,采用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合同法英译本中的互文性分别从以上三方面做详细分析;并探讨互文性在立法文本英译中的应用,研究译者该如何根据其所分析的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的互文性,使译本能够更加贴切于译入语的表达方式。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英译本为例,本文探析:不同的立法文本因其文化互文性的不同,其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在构成互文性方面,一些立法文本,在体裁、结构、主题及功能上,不仅沿用了传统立法文本,而且也借鉴了其他领域的相关文本;在显著互文性方面,一些指涉,,套用和常规化等方式的使用不仅使不同的立法文本之间产生彼此交织的联系,而且还被逐渐演变为立法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独有性特征。期待这些研究结果能为立法文本研究提供些参考的同时,也能为法律的其他文本及其翻译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研究提供些启发。
【关键词】:立法文本 互文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英译本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cademic Achievements5-6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Abbreviation13-14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4-18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4-15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5
- 1.3 Data and Methodology15-16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16-18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8-35
- 2.1 Intertextuality Theory18-29
- 2.1.1 Origins of Intertextuality18-22
- 2.1.2 Current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22-26
- 2.1.3 Classifications of Intertextuality26-29
- 2.2 Legislative Texts29-34
- 2.2.1 Legal Text Type29-30
- 2.2.2 Langage Features of the Legislative Texts30-33
- 2.2.3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the Legal Texts33-34
- 2.3 Summary34-35
- Chapter 3 Intertextuality in Legislative Texts --- a Case Study of CLPRC35-63
- 3.1 Cultural Intertextuality35-38
- 3.2 Constitutive Intertextuality38-47
- 3.2.1 Generic Intertextuality38-43
- 3.2.2 Structural Intertextuality43-46
- 3.2.3 Thematic Intertextuality46-47
- 3.2.4 Functional Intertextuality47
- 3.3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47-57
- 3.3.1 Reference48-51
- 3.3.2 Cliché51-54
- 3.3.3 Conventionalism54-57
- 3.4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Intertextuality Transformation of C-E CLPRC57-62
- 3.4.1 Intertextual Space57
- 3.4.2 Intertextuality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57-62
- 3.5 Summary62-63
- Chapter 4 Conclusion63-66
- 4.1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63-64
-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64-66
- References66-72
- Appendix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闵云童;;互文性写作:新的文本表意策略[J];当代文坛;2007年01期
2 马燕红;;由文学的互文性看翻译的局限性[J];社科纵横;2009年12期
3 汤永雷;;互文性角度看奥巴马上海演讲[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4 赵红辉;;互文性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5 徐世超;;互文性理论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上);2013年07期
6 徐萌;;互文性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10期
7 沈爱玲;;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J];青年文学家;2011年03期
8 靳梦;唐卫红;;互文性简要概说[J];语文学刊;2012年12期
9 胡s
本文编号:947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94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