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经济法案例_经济法的中国性问题分析
本文关键词:经济法的中国性问题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经济法学
2009年3月第31卷第2期
缆代法芗
Modenl
I盘wscience
M盯..2009V01.3lNo.2
文章编号:1001—2397(2009J02一0170—lO
经济法的中国性问题分析
李永成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20)
摘
要:研究经济法的中国性问题旨在将经济法的本土性、回应性落实于实际。转型
中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显然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本土性,由此,需要经济法学研究秉持“嵌入”型思维来分析转型期经济法具体应回应的中国性问题,并在制度层面上作出应对。经济法解决中国性问题的进路,就是从法学思维出发,推动市场化转型与宪政转型的互动,着眼于社会分化下的强弱势群体间的利益、权利失衡,并构建以经济民主为中心的社会整体利益实现机制。
关键词:经济法;中西比较;转型中国;问题应对中图分类号:DF4l
文献标识码:A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的历程,坚持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无疑成了我们成功
的宝贵经验。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近
应该如何处理自由、民主、法治、宪政的普遍性与转型中国所具有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对此,笔者比较赞同高全喜教授的观点,即我们不能把所谓的“西化”从本质上理解为就是自由法治和宪政民主
的制度和价值;不能在一个所谓的西化制度与价
年来在法学研究中注重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之
路的意识正在逐渐增强。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邓正
来教授发表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该文分析了19r78年以来的中国法学研究受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支配情况之后,指出这种“范式”只是间接地为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了一副“西方法律理想图景”,因而倡导中国法学研究应开启一个自觉研究
“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该文发表后引发了广泛的响应与争鸣,由此可见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
虽然所谓的中西“体用之争”早已不是什么新
值,即自由、民主、法治、宪政制度没有成型,与此相
关的正义、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等价值没有得到落实的中国国情下,以另一套西方的言辞为理据,来质疑、反对、批判、诋毁“西方”的制度和价值;不
能在指陈西方(自由主义)特殊性的时候,却回避或否认普遍性,照搬西方反自由主义那一套逻辑,拒绝承认自由主义的普遍性价值,否认自由主义在价值理念和制度建构方面的普遍性为人类所共同具
有‘2‘。
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也应该秉持上述立场。虽然由于经济法与一国的经济社会体制和特定发展阶段的实际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经济法有着相对突出的本土性特征,但对经济法本土性特征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具有普世意义的自由、民主、法
鲜的话题,但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日
渐崛起的背景下,我们要回答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仍有必要追问一个前提性问题,那就是中国法学研究应秉持一个什么样的立场?具体地说,就是我们
治、宪政的拒斥。同样,我们对经济法视野下国家
收稿日期:2008一ll—18
作者简介:李永成<19r72一),男,河南博爱入,西南政法大学经济贸易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170
(政府)干预的强调,,也并不意味着对经济自由和经济权利的忽视或拒斥;相反,我们应该在具有普世
万方数据
本文关键词:经济法的中国性问题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22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