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经济法是中职学校经济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明某一法学理论,解释某一法律条款,往往需要对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以便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案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只有恰当地选择和分析具体典型案例,并把案例和有关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以案说法,以法释案例的目的。因此,如何选择和应用案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问题。
一、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典型案例
1、案例要具体。不少教师给学生举例子,习惯于用甲乙丙丁或某某某代表案例中的当事人。如甲公司在宣传自己产品的同时诋毁乙公司的产品,甲此举为不正当竞争;某企业因亏损严重,无力自救,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等等。这些案例让学生听起来好像是教师为说明他要讲的问题而特意编出来的,而且如果案例中当事人过多,会使学生思路混乱,分不清彼此,有碍于对整个案情的理解。所以,在不妨碍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举一些具体真实的例子,会更有说服力,并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相关问题的理解。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知道很多经济案件,只不过了解得不够深入,他们希望教师能科学而有条理地对这些案件作出解析。此时,教师若在课堂上引入此类学生略知一二而又急于深知的案例去迎合学生的需求,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案例要生动。经济法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如果课堂上进行纯理论讲述,或者虽引入案例,但案例枯燥难懂,就会使学生学之无味,课堂气氛难免低沉;如果根据授课内容不失时机地举出一两个生本文由收集整理动形象的例子,效果则明显不同。譬如讲商标法,可以一些驰名商标侵权案为例向学生作精彩的分析;再如,在合同法中,讲到合同的订立时,可以理发、买衣服等学生切身体会过的事情为例来说明要约和承诺是合同订立程序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当然,根据授课需要,教师可把这些例子描述得绘声绘色。生动的案例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从而轻松地上好每一节课。
二、根据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深浅,精析或简析案例
在中职学校中,经济法课的授课时间通常为一个学期,但各班开设此门课程的时间先后往往不一致:有的班级第一学年开,有的第二学年开,还有最后一学期才开的。经济法与会计、审计、金融、税收等经济专业课联系非常密切。学生对经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对有关经济法理论的理解。所以,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深浅,对案例进行精析或简析。
对于第一学年就开设经济法的班级而言,由于学生专业知识少,经济法对他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师运用案例时,对案例应进行简单分析,说明有关问题即可。若联系其他课程深入分析,则会加重学生的理解负担,结果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譬如,公司法规定:企业应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针对此问题分析有关案例时,由于学生没学过会计课,只需简单解释什么是会计年度,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则不宜解释过多,以免学生越听越不明白。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情况却相反。由于此时学生已掌握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对有关案例可以精析,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以便达到融会贯通、综合提高的效果。譬如,讲公司法可联系企业管理、工业会计,讲商标法可联系市场营销,讲税法、金融法可联系审计与财政金融等。
三、根据案例内容,把握应用时机
课前,对于启发性案例可在开始上课时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待有关问题讲完后再作分析。例如,讲合同法中“违约责任”一节,刚上课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案例:农民李强和果品批发市场的个体商户刘军签订了一份西瓜购销合同。合同规定6月底以前交货,李强因家中有事不能如期交货,决定7月3日办完事后交货,不料7月2日天降冰雹,西瓜被毁,终不能交货。李强要不要承担违约责任呢(提出问题)?然后向学生讲解有关违约责任的法律规定,内容讲完后,问题自然得以解决,教师稍作分析,学生即刻明白。为说明某一细节问题,可随时引入简单案例。例如,笔耕文化传播,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以顾客到商店买东西有权了解所买商品的性能、用途、使用方法等事项为例来解释什么是消费者的知情权。
课后,对于涉及整个章节相关理论的综合案例,可在本章或本节结束后引入,以便对本章节全部内容进行系统复习。例如,在合同法讲完后,可让学生对一份
本文编号:3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