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技术步骤和工作技巧
本文选题:双方当事人 切入点:调解工作 出处:《中国劳动》200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以调解方式解决劳动纠纷,是维护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案件调解的技术步骤和工作技巧,往往决定着调解成功率的高低。本文从调解实践经验的角度来探讨劳动争议调解的技术步骤和工作技巧。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maintai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labor relations to resolve labor disputes by means of mediation, and the technical steps and working skills of case medi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chnical steps and working skills of labor dispute med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作者单位】:
【分类号】:D922.5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承璧;对外贸易买卖合同中的法律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1980年04期
2 刘忠亚;第十一讲 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3 灏萍;;人民法院调解达成的协议能否强制执行?[J];法学杂志;1981年04期
4 刘春茂;论民事诉讼中的调解程序[J];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06期
5 季珂;有亏职守[J];人民司法;1982年01期
6 ;信箱[J];人民司法;1982年10期
7 于占济 ,金信年;民事诉讼法的自行处分和国家干预[J];法学;1982年04期
8 卢绳祖;;试论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特性——兼论仲裁与调解的关系[J];国际商务研究;1982年02期
9 ;小辞典[J];国际商务研究;1982年02期
10 邹承雍;;“假离婚”问题的探讨[J];法学杂志;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廉恩臣;;论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风险转移[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下卷)[C];2000年
2 杨素娟;;环境民事诉讼中的鉴定[A];探索·创新·发展·收获——2001年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1年
3 蔡鸿达;;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新仲裁规则介绍[A];中国律师2001海商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求轶;;论当事人处分原则[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王小东;;对自认的法律效力的认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王勇伟;黄浴华;;论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制度[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纪子放;;论举证时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李金平;;论我国的自认法律制度[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林梅;;论民事诉讼中确定举证时限的法律价值[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汪义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若干规定的完善[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胶州分局 王茂君;对电子商务合同如何实施行政监管[N];中国工商报;2000年
2 木子;北京推进流程管理审判方式改革[N];中国贸易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赵丽丽;新车险条款更加透明[N];中国汽车报;2000年
4 记者 陈伟;南川法院判后答疑受欢迎[N];重庆日报;2000年
5 北京市乾坤律师事务所 陈顺林;保险合同未加说明 免责条款是否有效[N];法制日报;2000年
6 黄和银;仲裁权利义务的转移[N];法制日报;2000年
7 刘新兵;浅议民事裁判文书的改革[N];法制日报;2000年
8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潘剑锋;法院不能自主对调解书提起再审[N];法制日报;2000年
9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N];国际商报;2000年
10 重升;析“假离婚”现象[N];海南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苏隆惠;论民事集中审理之发展趋势[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席志国;契约自由视角下的损害赔偿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周艳;合同解释论[D];吉林大学;2006年
5 胡伟良;两岸仲裁法之修法建议[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杨弘磊;中国内地司法实践视角下的《纽约公约》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谢阿桑;论当庭宣判[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9 贾敬华;不完备合同的经济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10 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剑虹;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改革构思[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2 侯峰;释明权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3 朱红梅;保险合同知情权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车巧凤;国际合同当事人的选法自由[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5 任玲;证据失权及其救济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温满;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实务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韩爱芹;完善证据认证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杨春;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郭月乔;我国民事上诉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王硕;论民事诉讼中的辩论主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79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57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