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 进 就 业 的 法 律 武 器─—对《劳动法》第二章的理解
本文选题:促进就业 切入点:就业问题 出处:《中国劳动》199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促进就业的法律武器─—对《劳动法》第二章的理解莫荣在业已颁布并将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第一章总则下紧接着的第二章就是“促进就业”。在劳动基本法中列“促进就业”的专章,,这在世界劳动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第二章促进就业[条...
[Abstract]:The legal weapon for promoting Employment-an understanding of Chapter II of the Labor Law, Mo Rong in the Labor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has been promulgated and will come into effect on January 1st 1995, Chapter I the second chapter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general provisions is "promoting employment". A special chapter on "promoting employment" is included in the basic Labour Law, which is extremely rare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labor law.
【分类号】:D9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穗宇;;对我国城镇青年就业趋势的预测[J];青年研究;1982年03期
2 庄启东;;青年就业的几个问题[J];青年研究;1982年08期
3 ;四川省人民广播电台举办《青年劳动就业问题广播讲话》[J];青年研究;1982年09期
4 袁方;;青年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及其方法[J];青年研究;1982年14期
5 张军;;劳动就业与人民生活的改善[J];甘肃理论学刊;1982年04期
6 ;1979—1981每年有八百多万人就业 多年积累下来的待业青年已基本安排完毕[J];甘肃理论学刊;1982年04期
7 刘毅;;试论两种制度下不同的就业问题[J];前线;1982年01期
8 ;30、关于社会主义就业理论问题[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82年05期
9 施纯谋;菲律宾的就业问题[J];东南亚研究;1983年04期
10 蒋永萍;;女青年的就业问题[J];青年研究;198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晓明;;人口、就业、结构调整——从就业问题看西宁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两难选择[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2 安佑忠;;重视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地位和作用[A];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材料汇编[C];1990年
3 戴星翼;;中心城市土地使用与生态建设[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吴志强;;从密云农村青年就业状况看农村青年就业问题[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实施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综述[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彭道宾;李光东;;化解就业难题 力促江西崛起[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熊盛文;;六管齐下 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启良;黄小平;;多管齐下破解江西就业难题——江西就业问题与出路探讨[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万保根;;当前形势下的就业思路与对策[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陶裕春;;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途径研究[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温铁军答读者问;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N];财经时报;2000年
2 ;如何申请促进就业基金担保开业贷款[N];国际金融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张曙红 刘晓光 许凌;高效益 广就业 可持续[N];经济日报;2000年
4 吴焰;“一升一降”清醒判断就业走势[N];科学时报;2000年
5 李明甫 吴伟强;以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就业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根本途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孙兴伟;应为弹性就业开辟绿色通道[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7 新华社记者 郑魁春;欧美“新经济”差距大[N];人民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吴焰;上海有座“就业加油站”[N];人民日报;2000年
9 记者 张铭 通讯员 张德康;“好当家”声誉鹤起[N];上海金融报;2000年
10 吕鸿;德国就业形势继续好转[N];云南经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连升;中国五十年反失业政策研究(1949-199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胡金波;21世纪初我国充分就业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3 李毳;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张勇;中国就业制度变迁与公共政策选择[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5 周学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劳动力人口就业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6 赵鑫;东北地区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丁兆庆;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张义柱;一个就业研究的新视角[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栗建华;我国教育投入、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SD模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熊会兵;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光裕;就业问题与政治稳定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晓卫;中国就业问题初探[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3 高谋洲;榆林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阿丽燕;新疆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D];新疆大学;2003年
5 薛梅;入世后我国城镇就业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祖群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女性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虹;解决成都劳动力就业的理论与探索[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米新丽;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就业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河北大学;2004年
9 刘兰;教育、搜寻模型与中国城市就业问题[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刘永霞;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政府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96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59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