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经济法:法律部门划分的主客观统一

发布时间:2018-03-24 07:27

  本文选题:部门划分 切入点:法律部门 出处:《中外法学》1998年03期


【摘要】:正 现代大陆法的基本学说,源于文艺复兴时代以来对罗马法的研究及相应的资本主义实践。其法律部门划分并非建立在确切的学说和方法论之上,而仅是某种理念和实践的漂移之物。作为空前社会主义实践的组成部分,前苏联法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试图将有关学说和方法给予科学、精确的定位,其精神可佳,却仍不自觉地陷入了教条和唯心论的误区。当代社会经济关系发生的深刻变革,对我国将上述二者粗糙地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法律部门划分提出了挑战:法律部门究为何物?应怎样加以划分?对此如何作答,不仅决定着关于经济法现象的解释和定位,但凡涉及法律部门的任何问题,如劳动法、环境法、婚姻家庭法等是否及缘何是法律部门,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法等,要对其深入探讨并作出科学的结论,都无法回避这一挑战。人们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受着某种思想禁锢,长期处于徘徊状态,无法取得突破。
[Abstract]:The basic theory of modern continental law originates from the study of Roman law and the corresponding capitalist practice since the Renaissance. The division of legal departments is not based on the exact theory and methodology. As an integral part of unprecedented socialist practice, the former Soviet legal circles, guided by Marxism, tried to give scientific and accurate positioning to relevant doctrines and methods, the spirit of which was good. However, it is still unconsciously caught i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dogmatism and idealism. The profound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have challenged the division of the traditional legal departments, which have been coarsely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what is the legal sector? How should it be divided? How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not only determines the interpret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economic law, but also any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legal departments, such as labor law, environmental law, marriage and family law, etc., whether and why they are legal departments, and whether there was any civil law in ancient China, etc. It is precisely on this issue that people are bound by some kind of ideological imprisonment and are in a lingering state for a long time, unable to make a breakthrough.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1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敏;;国际商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J];商场现代化;2008年01期

2 李玮;从经济法现象透视法律部门划分理论[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王继新;论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与经济法的地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11期

4 南振华;;法律部门划分标准探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5 杨晓青;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J];成人高教学刊;2004年04期

6 王佩佩;论经济法的本质——从“法律部门划分”谈起[J];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王玉君;潘建国;;评传统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和公私法划分理论的缺陷[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年10期

8 邵阳;;大陆法系形成过程中的主体性要素[J];法制与社会;2009年10期

9 谭宗志;;公安法律规范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J];现代法学;1987年01期

10 程信和;;试论实践意义上的经济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鸿高;;商法价值论[A];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C];2001年

2 钱水苗;巩固;;循环经济的法理分析[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3 王鹏;;中国需要怎样的环境基本法[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春平;;论我国商法的地位[A];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C];2001年

5 王明锁;;影响商法地位独立的几个基本因素[A];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C];2001年

6 张紫西;唐世力;李世亮;;土地法体系初探[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7 吴高臣;赵继明;;商事单行法:现实主义的选择——兼论“商事通则”之制定[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8 吴弘;程胜;代明明;;民商分立论的理由及其检讨[A];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C];2001年

9 高中林;;亟待完善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10 刘少军;;论经济法的本质与和谐社会[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肖君拥刘成伟;论我国的法律部门划分[N];法制日报;2003年

2 记者 廖文根 白龙;做政治上清醒坚定、学术上造诣精深、热爱人民、为人师表的法学家[N];人民日报;2011年

3 记者 罗喜祥 陈建平 通讯员 张阳飞;“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来郴宣讲[N];郴州日报;2007年

4 文洁;“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在兰开讲[N];甘肃法制报;2006年

5 吴翠云 本报记者 李春玲;责任和使命高于一切[N];中华新闻报;2006年

6 乔新生;法律精英与精英法律[N];中国经营报;2005年

7 郎楷淳;“法学家CEO”显现管理优势[N];经理日报;2004年

8 记者 肖意邋通讯员 苏怡杰;法学家来深作精彩法制教育报告[N];深圳特区报;2008年

9 吴丹红;“弘扬法学家精神的可人”[N];人民法院报;2004年

10 ;世界法学家协会简介[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音正权;刑法变迁中的法律家(1902--1935)[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孙伟;吴经熊法律实践研究(1917-1949)[D];苏州大学;2009年

3 朱翠微;医患法律关系属性论[D];吉林大学;2009年

4 董书萍;宪民界分论[D];山东大学;2012年

5 张武;政府经济职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6 王煜宇;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7 王彬辉;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D];武汉大学;2005年

8 夏凌;环境法的法典化[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9 杨静;UML模型的语义模型[D];贵州大学;2006年

10 张永华;民法的自然法学基础[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谦;论社会保障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兼论社会保障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D];浙江大学;2002年

2 于晓青;论法学家的知识结构[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3 董海峰;中国物流业政府管制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4 彭丽;我国高校国际商法课程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田方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邢小四;法学家的角色定位与司法[D];苏州大学;2006年

7 魏春生;新疆一般均衡模型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8年

8 吕佳;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及协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梁剑琴;环境法调整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席琳;法律和道德的制度性结合[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7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657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f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