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方式的分析和建议
本文选题:劳动争议案件 + 向人民法院起诉 ; 参考:《法律适用》2004年06期
【摘要】:正 我国目前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程序为一裁二审制。即:劳动争议发生后,申请人在法定期限内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并作出裁决后,对该裁决不服的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经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裁判后,对该裁判不服的,在法定期限内上诉于二审人民法院,经二审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裁判后,劳动争议纠纷才能最终得到解决。笔者认为目前这种处理方式至少有以下明显的弊端: 一、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缺乏足够的法理依据和法
[Abstract]:At present, the procedure of handling labor disputes in our country is one-cut and two-trial system.That is,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a labor dispute, the applicant, within the statutory time limit, first submits an application for arbitration to the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Commission, and after the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commission has disposed of it and makes an award, the parties who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award,If a suit is brought to a people's court within the statutory time limit, and after the people's court has tried and rendered a decision, if he refuses to accept the judgment, he shall appeal to the people's court of second instance within the statutory time limit, and after hearing and making a decision by the people's court of second instance,Only then can the labor dispute dispute be finally resolved.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he following obvious disadvantages in the present way of dealing with this kind of method: first, there is a lack of sufficient legal basis and law in the pre-procedure of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法院
【分类号】:D9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礼明;;试论劳动争议案件企业当事人的确定[J];中国劳动;1991年12期
2 唐明;朱薇;;法院受理劳动争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劳动;2007年06期
3 ;天津出台劳动争议仲裁错案追究办法[J];工会博览;2003年21期
4 陈卿谋;试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合理衔接[J];中国劳动;2001年08期
5 王萍;康恒武;;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思考[J];山东劳动保障;2007年07期
6 周贤奇;以十五大报告为指导 加强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J];人民司法;1998年01期
7 王永起;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审判;2002年04期
8 张广斌;;改革级别管辖体制 发挥机构职能作用[J];中国劳动;2006年03期
9 马军;李盛荣;;劳动争议案件成因及审判对策[J];中国审判;2006年10期
10 张晓红;;试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经济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玉萍;;劳动争议纠纷仲裁案件的管辖问题——建立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上“双轨”管辖体系的可行性[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德玲;;浅析劳动争议纠纷仲裁案件的时效[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智俊;;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白保群;;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异同[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7 曲振涛;仲深;王春宇;;基于层次聚类分析的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地区比较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8 董保华;裘国梁;张宪民;戴建平;屠可风;宋志宏;周开畅;陆胤;关馨;徐颖;宋靖;朱懂理;薛孝东;朱雯雯;吕岗;;劳动关系多方协调机制研究(总报告部分)[A];2005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5年
9 龚和艳;;劳动仲裁受案范围争议问题的法理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C];2005年
10 陈凡;;论对事实劳动关系的保护[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亚华 通讯员 栋祥 卫民;仲裁特邀评审员研讨业务[N];南通日报;2008年
2 贺彩梅;肃南劳动争议仲裁推出新举措[N];张掖日报;2007年
3 朱晓芳;创新工作方法 提升机构效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4 通讯员 张伟星邋凌向武 临安记者站 胡岚;临安首家劳动争议庭挂牌[N];杭州日报;2008年
5 尹宏伟;七硕士诉单位不放档案 北京户口价值引发争议[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金丽萍;“让当事人少走一步”[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7 记者 戴律国 见习记者 施晨曲;上海市半年劳动争议案件过万[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8 周新林;劳动争议案件激增现象剖析[N];工人日报;2008年
9 赵正辉邋潘志江;给劳动争议审判上“紧箍咒”[N];江苏法制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汤碧琴 通讯员 刘震;劳动争议为何大幅上升?[N];宁波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贺荣;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辛国清;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杨思勤;两岸强制执行制度之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刘恩媛;国际环境损害赔偿的国际私法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刘革新;构建中国的司法鉴定体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王淑荣;论法官职业伦理[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杨严炎;群体诉讼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邓一峰;环境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莉;我国劳动关系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2 陆学兵;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褚利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缺陷与重构[D];安徽大学;2006年
4 郭梅;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s,
本文编号:1750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750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