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资伦理定位与制度安排

发布时间:2018-05-06 16:37

  本文选题: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 劳资关系 ; 参考:《中国法学》2010年02期


【摘要】: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所以在实践中难以推行,在于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将其看作是对劳动者的"福利性"待遇以及对用工单位的"惩罚",在司法实践中则对用工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实行过于严苛的限制政策,导致劳动用工单位对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产生了畏惧、排斥和规避的态度。在现有立法允许其可以选择与劳动者订立不同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资方选择与劳动者订立固定期限与短期化的劳动合同,应当说是不难理解的事情。故此,在建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应摈弃劳资对立的传统思维,确立和培育劳资身份伦理和协作与共存的理念,在立法上明确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作为劳资双方订立劳动合同的常态形式,同时应充分尊重双方的自主选择、意思自治和自我调适,赋予双方在有正当理由前提下解除与终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由。
[Abstract]: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s are difficult to implement in practice, In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legislation, it is regarded as "welfare" treatment for workers and "punishment" for employment units. In judicial practice, too strict restriction policy is carried out on the termination of labor contracts by employment units. As a result, labor units are afraid, repelled and evaded to conclude indefinite labor contracts with workers. If the existing legislation allows them to conclude labor contracts with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it should be said that it is no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at the management chooses to conclude a fixed term and a short-term labor contract with the workers.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indefinite labor contract, we should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labor and capital opposition, and establish and cultivate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ethics and cooperation and coexistence of labor and capital. In legislation, the indefinite labor contract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normal form of labor contract between labor and management, and the autonomy, autonomy and self-adjustment of both sides should be fully respected at the same time. To grant both parties the freedom to terminate and terminate an indefinite labor contract on reasonable ground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乾宝;需要与法治[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陈范华;浅谈民主、法治与廉政建设的内在联系[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江凤兰;浅析良法的道德维护[J];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01期

4 代立梅,王多吉;论法治的价值追求[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周长城;西方劳资关系研究的基本问题[J];学术研究;1997年05期

6 张秀霞;论西方劳资关系的发展趋势[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7 周新军;社会主义劳资关系问题初探[J];理论与现代化;1994年11期

8 汪太贤;论法治的激情与理性[J];江海学刊;2000年02期

9 张正德;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的法治走向析[J];重庆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10 雷云,吴娅茹;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浩翔;;划痕疗法治腰背酸痛100例观察[A];中国特种针法应用与针灸临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郭建新;;结扎减压疗法治疗嵌顿内痔95例方法[A];中西医结合肛肠病研究新进展[C];2000年

3 朱贵成;;养肝熄风法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汪建成;;公正——法治的核心[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释明生;;依法治邪 以德反邪[A];依法打击和防范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三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李道军;;强化依法治理 迎接“入世”挑战[A];加入WTO与新时期政法工作前瞻——加入世贸组织与维护社会稳定法律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钱天华;;关于法治的“软环境”[A];法治与德治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徐小洪;汪水波;;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的若干探讨(提纲)[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殷啸虎;;“三个代表”与社会依法治理——上海市城市依法治理的思路和对策[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张君平;;法治的现实检讨[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南煤化集团中原大化公司党委书记 周瑞庆;应重视调协劳资关系[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蔡春智;建设和谐劳资关系共度经济寒冬[N];民营经济报;2009年

3 记者 杨军雄;专家观点:重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N];浙江日报;2005年

4 本报评论员;和谐发展 劳资共赢[N];无锡日报;2009年

5 邓智尤;构建新型的劳资关系[N];学习时报;2005年

6 向阳 记者 李成;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政府、企业、职工话危机[N];眉山日报;2009年

7 广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楼忠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和谐的劳资关系促进企业科学发展[N];宜兴日报;2009年

9 驻吴江首席记者 丁长伟;构建和谐劳资关系[N];苏州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江宜航;“民工荒”倒逼失衡劳资关系调整[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蒋先福;法治的合理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李伯超;宪政危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孙万怀;刑事法治的人道主义路径[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6 陈福胜;法治的人性基础[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周由强;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张兴祥;论行政法上的合法预期保护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姜朝晖;权力论:合法性合理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0 郑江平;税收法治论纲[D];厦门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峰;职业体育劳资关系探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2 方义;自由:法治的深层根基[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刘凯;主体与法治[D];安徽大学;2003年

4 曾国文;论我国市场经济下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D];苏州大学;2001年

5 阎坤;求索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陶海英;论劳资关系中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郑钢;论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劳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于柏华;构建中国的法治本土化根基[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田新生;试论依法治国的若干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10 李立;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53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853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8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