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完善

发布时间:2018-05-24 17:34

  本文选题: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 参考:《财经政法资讯》2006年02期


【摘要】: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正式恢复于1987年,其目标模式虽然从目前看似乎尚未确定,但对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已有明确规定,其核心内容是"先行调解,一裁两审"。当初设计现行体制的初衷是通过自愿的企业内调解程序和强制的劳动仲裁程序终结大部分劳动争议案件,通过诉讼程序监督劳动仲裁程序并最终终结少数疑难劳动争议案件,从而兼顾劳动争议处理的公正性和及时性。但大量的案件实践表明,由于调解、仲裁与诉讼性质不同,法律程序不同,三者往往是不统一的。如何合理衔接这三个程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Abstract]:The labor dispute handling system in our country was formally restored in 1987. Although the target mode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at present, the way to solve the labor dispute has been clearly stipulated, the core content of which is "mediation first, one award and two trial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designing the current system was to end most labor dispute cases through voluntary intra-enterprise mediation procedures and compulsory labor arbitration procedures, to supervise labor arbitration procedures through litigation procedures and finally to end a few difficult labor disputes cases. Thu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fairness and timeliness of labor dispute handling. However, the practice of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shows that due to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mediation, arbitration and litigation, different legal procedures, the three are often not unified. How to connect these three programs rationally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D9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金红;应建立“裁审分离”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J];中国劳动;2002年06期

2 陈建民,孙丽;完善劳动争议案件 仲裁前置程序的建议[J];中国劳动;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保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基本定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冀帅然;;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及协调[J];福建法学;2008年04期

3 舒放;;劳动争议处理之我见[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王蕾,杨菁;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立法缺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年02期

5 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与劳动争议仲裁关系的重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冯彦君;董文军;;中国应确立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以实现劳动司法的公正和效率为目标[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7 董保华;论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裁审关系”[J];中国劳动;2004年03期

8 陈建民,孙丽;完善劳动争议案件 仲裁前置程序的建议[J];中国劳动;2004年03期

9 周开畅;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综述[J];中国劳动;2004年03期

10 尹明生;;关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应的立法思考[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王天玉;工作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平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朱香艳;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董昱晶;我国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的评析及完善[D];西南大学;2011年

4 于书凡;法社会学整体性思维视角下的劳动争议及其处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陈静;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的法律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6 王兴兴;论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的合理衔接[D];青岛大学;2011年

7 金洋;刍议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关系架构[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洛大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周丹单;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丁贤;从裁审关系看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完善[D];四川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金红;应建立“裁审分离”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J];中国劳动;2002年06期

2 张立新;略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方式及时效制度的立法完善[J];前沿;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利平;;劳动争议案件诉讼调解工作的完善与发展[J];法治论坛;2007年02期

2 董扬;;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过程分析[J];福建法学;2008年04期

3 燕艳;;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黄龙;;落实仲裁三方原则 依法履行参与职责[J];中国工运;2008年05期

5 吴镇;宾雪花;牟维亮;;劳动争议处理与预防——石河子市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扫描[J];兵团工运;2001年08期

6 琼劳;;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应该如何举证[J];安全与健康;2010年03期

7 ;1995年全国劳动争议处理情况通报[J];劳动内参;1996年07期

8 宋喜来,姚小霞;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若干问题研究[J];山东审判;2003年06期

9 邸妍;;劳动争议仲裁:“硬件升级”与“软件优化”[J];中国社会保障;2008年03期

10 ;转发省人民政府颁布《广东省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实施办法》的通知[J];广州政报;199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卫军;;劳动争议诉讼的受理和立案要求[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玉萍;;劳动争议纠纷仲裁案件的管辖问题——建立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上“双轨”管辖体系的可行性[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陆敬波;;律师在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中的作用亟待增强[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德玲;;浅析劳动争议纠纷仲裁案件的时效[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梁智;;劳动争议案件的分类以及办理该类案件的相应法律依据[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曲振涛;仲深;王春宇;;基于层次聚类分析的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地区比较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8 孙智俊;;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周祝一;;“上诉人”称谓质疑[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10 周祝一;;“上诉人”称谓质疑[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来超;法院可受理哪些劳动争议案件[N];检察日报;2002年

2 本报法律组;企业承包期间发生劳动争议,如何确立当事人?[N];检察日报;2007年

3 范杉珊;我区处理劳动争议案近2000件[N];华兴时报;2007年

4 王腊清;劳动争议案件法院应直接受理[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

5 张雪良;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思考与探讨[N];江苏经济报;2001年

6 吴凌雁;杭州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N];工人日报;2000年

7 李飞邋本报通讯员 佟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N];人民法院报;2008年

8 王伟 庆俊;劳动争议案件 不应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N];新乡日报;2005年

9 陈丽平;四大原因引发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之变[N];法制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陈羚 通讯员  李琴;市劳动仲裁委推行监督卡制度[N];泰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力;民事诉讼构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2 杨运涛;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法律关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蓝冰;德国民事法定听审请求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王彦;行政诉讼当事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韩红俊;释明义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骆东平;论性骚扰纠纷的民事诉讼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施文泼;合同违约责任制度的经济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8 尹丽华;刑事上诉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江雪华;个体分析性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边媛;南宋民事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舸;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郭梅;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吉林大学;2006年

3 田强;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褚利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缺陷与重构[D];安徽大学;2006年

5 张雅芳;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探讨[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6 李林蔚;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及重构[D];厦门大学;2007年

7 陆学兵;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李鹏;论举证责任分配在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莉;我国劳动关系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10 谭卫利;何以分流[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29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929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9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