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工伤保险保障主体理论反思及其重构

发布时间:2018-05-27 10:41

  本文选题:工伤保险 + 保障主体 ; 参考:《人民论坛》2013年05期


【摘要】:新《工伤保险条例》再次扩大了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但令人遗憾的是,"用人单位"范围的不断扩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复杂且灵活的雇佣工工伤保障问题。传统的劳动关系理论已对工伤保险保障主体范围造成瓶颈效应,建议以雇佣关系理论取代劳动关系作为工伤保险保障范围的认定依据。
[Abstract]:The new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regulations have once again expanded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but it is regrettable that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employing units" cannot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flexibl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jury protection.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labor relations has caused bottleneck effect on the scope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theory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cope of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instead of the theory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3049
【分类号】:D9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民安;;雇主替代责任在我国未来侵权法中的地位[J];中国法学;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梅夏英;武兴伟;;劳务派遣中的用人者替代责任[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2 孔东菊;;从关系类型区分探析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服务侵权的责任[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沈长月;苗春刚;;论雇主责任的构建——以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为视角[J];黑河学刊;2010年08期

4 班天可;;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与劳动者解放[J];法学研究;2012年03期

5 蒋品洪;;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侵权责任承担主体的确认[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李富民;;论我国的雇主替代责任制度[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刘大卫;;用人单位替代责任研究——基于《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的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06期

8 王旭;;雇主责任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2年20期

9 刘莹;;雇员履行职务时对雇主侵权属于一般侵权[J];知识经济;2012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伟;公法替代责任根据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妍;职场性骚扰雇主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玲;虚假广告荐证人的民事责任[D];湘潭大学;2010年

2 韩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构成与分担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钱岚;论雇主替代责任[D];安徽大学;2010年

4 白木仁;雇主责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易纯洁;个人劳务致人损害侵权责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丁盛;雇主替代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孙校会;我国雇佣责任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文召;雇主替代责任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9 张敏;论雇主替代责任[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杨健;论我国雇主责任的立法完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孟民;;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之比较[J];前沿;2007年01期

2 秦文献;;《劳动法》调整雇佣关系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张善秀;;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几种用人关系之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年20期

4 吴向红;;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比较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李凯;;如何正确区分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J];工友;2006年11期

6 范湘凌;;论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理性化扩张[J];政法学刊;2006年06期

7 范姣艳;;国际法视角上的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邵芬;赵元松;;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03期

9 刘记福;;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法律适用之比较[J];湖湘论坛;2006年04期

10 马丽;;《劳动法》规制雇佣关系的新探索[J];决策咨询通讯;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小平;;新时期我国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A];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08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08年

2 郭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立法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A];2006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蒋五四;段雷;;通过ITF维护我国外派船员权益之初探[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诗达;;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现状[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朱文岩;;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区别的再思考[A];河南省冶金企业创新与和谐发展研讨会——暨技术经济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红伟;;浅析企业并购中对劳动关系变化的处理[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叶青华;叶坤;付清林;;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市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谢忠东;;试论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陈诗达;;完善劳动(集体)合同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10 冯亚;孙晓军;杨德文;许青;;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昌喜;不获工伤认定也能索赔[N];法治快报;2007年

2 蔡晖;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应合而为一[N];人民法院报;2007年

3 董同平 谢孝卫;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有何不同[N];江苏法制报;2010年

4 张文林 张连峰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劳动关系还是雇佣关系[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5 白永亮;研讨工伤保险疑难法律问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6 张福军 王晓东 新疆昌吉市劳动人事社会保障局;企业临时用工与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N];中国人事报;2010年

7 案例编写人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法院 杨维松;非法用工情形下的赔偿标准不低于工伤保险待遇[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叶祝颐;工伤保险:九成农民工没份儿[N];检察日报;2007年

9 耿华邋本报记者 周雪莉;雇佣关系是鉴定工伤的有力证据[N];哈尔滨日报;2008年

10 朱华邋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个体工商户也能作为用人单位[N];工人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凌云;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准及其发展趋势[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2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4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胡玉浪;劳动报酬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程武龙;公务员劳动基本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丁建安;企业劳动规章的法律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沈同仙;劳动力派遣中的政府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朴勇杰;论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D];延边大学;2007年

2 李鹏远;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张丽丽;雇佣关系的界定及其法律调整模式[D];吉林大学;2006年

4 钱斐;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及其法律调整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5 张磊;劳动法中的劳动者角色定位[D];吉林大学;2006年

6 任剑雄;新劳动立法背景下的劳务派遣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涂俊;工伤救济惩罚性赔偿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田红梅;工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石玉;“过劳死”问题的法律调整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王兆伟;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41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941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4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