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冲突化解的地方治理机制——基于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本文选题:劳资冲突 + 集体谈判 ; 参考:《探索》2012年02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劳资矛盾日趋激化。集体谈判是西方劳资冲突化解的基本形式,但由于国情的差异,集体谈判对我国劳资冲突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转型期我国的劳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政府缺位的"零干预"和错位的"负干预"所致。为此,中国劳资冲突的化解也需要从地方政府治理的视角来寻求问题的答案,需要构建一种劳资冲突化解的地方治理机制。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labor relations of our country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has intensified day by day. Collective bargaining is the basic form of resolving labor conflicts in the west,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effect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on the management of labor conflicts in China is not ideal.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e labor-capital conflict in our country is largely due to the absence of local government "zero intervention" and the dislocation of "negative intervention". Therefore, the solution of labor conflicts in China also needs to seek the answ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and to construct a local governance mechanism to resolve labor conflicts.
【作者单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阶段劳资冲突及其治理机制研究”(11CSH05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转型期劳资冲突化解的地方治理机制研究”(09YJC630220)
【分类号】:D9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丁胜如;;论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职责[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夏小林;私营部门:劳资关系及协调机制[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3 杨瑞龙,卢周来;正式契约的第三方实施与权力最优化——对农民工工资纠纷的契约论解释[J];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4 黄燕东;杨宜勇;;美、德、日集体谈判制度的比较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涛;;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标准全球化[J];比较法研究;2006年01期
2 安增龙;罗剑朝;;农民工工资权侵害原因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24期
3 梁海慧;;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工会缺位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王娟;;会计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6年30期
5 戎素云;;我国食品安全复合治理机制及其完善[J];财贸经济;2006年05期
6 刘建秋,邓永勤;审计收费、审计质量与审计诚信产权安排[J];当代财经;2005年05期
7 李济广;刘倬;;民(私)营企业的收入分配格局实证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邵国良,张仁寿,唐宇文,蒋洪亮;民企制度缺陷及其改进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蒋永穆;纪志耿;;农户借贷过程中的非正式制度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程蹊,陈全功;农民工维权组织的建立和作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兼论工会的改革走向[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徐昕;;为权利而自杀——当代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贺建刚;刘峰;;大股东控制、利益输送与投资者保护——基于上市公司资产收购关联交易的实证研究[A];公司财务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诗达;;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主要问题[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4 陈诗达;;强化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陈诗达;;完善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角色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邱国兵;;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背景下的劳资关系[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继强;劳动供求状态:基于向下倾斜劳动供给曲线的理论与经验[D];浙江大学;2005年
2 郑强国;农业市场化进程中信用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梁海慧;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4 侯玲玲;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企业工资形成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5 刘建秋;会计诚信契约[D];中南大学;2006年
6 陈留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冯萌;会计契约经济性质及法律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赵自芳;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D];浙江大学;2007年
9 于桂兰;私营企业工人劳动力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胡俊波;禀赋、不确定性与转型期农村劳动力转移[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振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2 张云萍;浙江省出口型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3 战成秀;新时期我国劳资关系调节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立清;在中国企业实施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之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5 李永生;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三方机制构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孟妮;劳动派遣制度的法律分析[D];四川大学;2005年
7 丁宁;中国集体谈判法制建构[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8 王文广;完善中国特色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莹;有效制度供给与劳工权益保护[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王文文;劳动契约自由的弘扬与规制[D];吉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桑东升;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城市转型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2 丁胜如;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与健全——谈工会组织的维权途径[J];调研世界;2005年01期
3 何艳玲;后单位制时期街区集体抗争的产生及其逻辑——对一次街区集体抗争事件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03期
4 丁胜如;劳动争议诉讼三题[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乔健;;略论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及当前特征[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徐小洪;政府干预与劳动者权益——兼与王一江先生商榷[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夏小林;私营部门:劳资关系及协调机制[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8 肖唐镖;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叶仁荪;;科技创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12期
10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胜方;刘继承;高鹏飞;;政府在集体谈判制度中的角色定位探析[J];法治论坛;2011年02期
2 李琪;;启动集体谈判的“潜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02期
3 倪雄飞;许杏彬;;我国集体谈判机制的模型构建[J];中国劳动;2011年08期
4 邢五一;;在劳动关系变局中抢占先机[J];中国律师;2010年09期
5 赵禹;;集体合同制度法律问题分析[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8期
6 ;国外劳保状况与工会参与工作[J];工会博览;2011年07期
7 蓝寿荣;;劳资和谐与政府职责[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07期
8 马昕;尤刚;;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现代企业;2011年07期
9 谢增毅;;劳动法上经济补偿的适用范围及其性质[J];中国法学;2011年04期
10 段礼乐;;劳动关系的选择性干预与集体劳动关系的制度逻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玉萍;朱世龙;;浅谈解决劳资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之集体谈判[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李川;;集体合同制度法律问题研究[A];深化企业改革的法律问题[C];2000年
3 陈诗达;;完善劳动(集体)合同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4 黎秀蓉;;《劳动合同法》的博弈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刘毓帅;;重塑我国劳动者群体尊严的基本途径[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 陈步雷;集体谈判是实现劳动力合理定价的核心[N];检察日报;2008年
2 记者 王羚;集体谈判不是洪水猛兽[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王晶;集体谈判制度建构与劳动三权[N];工人日报;2011年
4 见习记者 魏竣韬;深圳强力推动跨国公司集体谈判[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5 梁忻;集体谈判将成为雇主法律义务[N];中国企业报;2007年
6 黄小伟;劳资冲突何以暴力化?[N];经济观察报;2010年
7 魏竣韬;首提“集体谈判”、“公开谴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张玮;“集体谈判”写进深圳法规[N];南方日报;2008年
9 记者 郭瑞;英国 以集体谈判等方式化解劳资纠纷[N];经济参考报;2010年
10 记者 高铸成邋通讯员 李泓;逐步让签约律师介入集体谈判[N];工人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张在范;俄罗斯劳动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实现机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佳;美国公私部门集体谈判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马静;集体谈判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邓园;论我国集体谈判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湖南大学;2012年
4 欧阳帆;西方国家公共部门集体谈判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章俊;集体合同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高凌霄;我国集体合法律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7 杨伟杰;集体合同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殷建华;中国集体合同的现状及问题的解决[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杨洋;集体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胡军辉;民营企业劳资纠纷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00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000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