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集体维权行动的刑法规制研究——以“东航集体返航事件”为例的思考
[Abstract]: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llective return incident directly "tortures" the structural defects of China's criminal law.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legally prescribed punishment for a crime, the criminal law has lost its due evaluation function. In many western countries, the collective action of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of laborers under the mode of subsidiary criminal law has stipulated the principle of criminal exemption from liability and has been properly restricted, thus enabling the criminal law to play the role of "trump card law"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labor law. In view of this incident, it is necessary for our country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take the "tilt protection" as the basic stand, regulate the collective action of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of the laborer, and organize the reaction to the collective action of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of the laborer reasonably.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法学院;
【基金】: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07SJD82003)成果 江苏省法学会重点项目(项目编号为:SFH2007A02)成果 2007年江苏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JDR2006B10)成果
【分类号】:D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冯亚东;;违法性认识与刑法认同[J];法学研究;2006年03期
2 冯亚东;;犯罪构成本体论[J];中国法学;2007年04期
3 冯亚东;;罪刑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谈罚金刑在中国现阶段之适用[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福奇;;对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刘诚;国外工会代表权立法概述[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王健,宋永泉;公司合并与职工权益保护[J];法学论坛;2003年01期
4 李川,叶翠苹;从集体协商到集体谈判的转变[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5 陈世伟;;刑法解释的良心之维[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6 吴向红;;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比较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李坤刚;关于我国劳动合同制度两个问题的探讨[J];现代法学;2000年05期
8 刘勇;宋豫;;企业促进就业社会责任立法研究[J];现代法学;2006年04期
9 许建宇;劳动权的位阶与权利(力)冲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刘福奇;“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利荣;论量刑的合理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3 谢小剑;公诉权制约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胡玉浪;劳动报酬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楠;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4年
2 肖国珍;论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赵燕颖;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改革的法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赵玮;银行欺诈犯罪立法完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葛进;我国罚金刑的困境与出路[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安胜;罪刑关系互动性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7 罗元化;刑法第13条但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8 雍小强;受贿罪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9 徐秀勇;身份与共同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胡选洪;过失危险犯初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谢望原,柳忠卫;犯罪成立视野中的违法性认识[J];法学评论;2003年03期
2 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J];法学研究;2000年01期
3 冯亚东,胡东飞;犯罪构成模型论[J];法学研究;2004年01期
4 谢爱林;;论法律语言的特点[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刘远;刑法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张明楷;犯罪构成理论的课题[J];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03期
7 杨兴培;犯罪构成的反思与重构(上)[J];政法论坛;1999年01期
8 周光权;犯罪构成理论:关系混淆及其克服[J];政法论坛;2003年06期
,本文编号:2364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364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