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我国退休法律制度的预设前提及其反思

发布时间:2019-02-11 17:07
【摘要】:养老与就业相互排斥、就业的代际冲突以及养老金和劳动报酬兼得有违公平乃我国现行退休法律制度的三个预设前提,其合理性值得反思。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积极老龄化理念的确立,使得我国退休法律制度面临变革压力,因此,重构退休法律制度,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乃是我国社会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Abstract]:The mutual exclusion of old-age pension and employment, the 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 of employment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nsion and labor compensation are the three presuppositions of the current retirement legal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its rationality is worthy of refle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dea of active aging, the retirement legal system of our country is facing the pressure of reform. Therefore, we should reconstruct the retirement legal system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of social law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中国政法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立法研究”(14CFX047)
【分类号】:D922.18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正林;;论退休权的宪法保障[J];法学;2006年12期

2 李珍;关于退休年龄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评论;1997年01期

3 解梅娟;刘晓玲;;对我国老龄化趋势下退休政策调整问题的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01期

4 企泉;;关键在于按政策办——总结经验教训,做好退休补员工作[J];劳动工作;1981年01期

5 邢瑞莱;;商榷:退休人员是否是最低工资的适用主体[J];中国劳动;2007年03期

6 何伦坤;;返聘的劳动法规制研究[J];理论学刊;2010年05期

7 ;丰城县纠正乱留乱聘退休工人[J];劳动工作;1982年04期

8 范围;;退休年龄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年05期

9 宋宝安;于天琪;;城镇老年人再就业对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吉林省老年人口的调查研究[J];人口学刊;2011年01期

10 董保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办社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倩;;关于推迟退休年龄制度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程连升;中国第二次失业高峰的形成与治理[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3 阳义南;;我国职工退休年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1年11期

4 宁光杰;;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来自各省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07年02期

5 易承志;;改革前中国城市化的具体进程与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5期

6 肖鸣政;试论人力资源配置及其作用与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杨贞贞;史文钊;陈立影;米红;;法定退休年龄延迟对劳动力市场的挤占效应研究[J];第一资源;2010年03期

8 司马媛;;改革我国退休年龄的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03期

9 姚鹤;段锦云;冯成志;;就业歧视的概念、形成机制及干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10 赵入坤;;“文化大革命”以前中国城市劳动就业问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朱卫红;;论作为劳动合同“法定终止要件”的退休年龄[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2 朱卫红;;论作为劳动合同“法定终止要件”的退休年龄[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慧霞;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刁慧娜;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陈世伟;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村社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苗红军;中国城镇职工推迟退休年龄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李斌峰;劳动者法律人格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张凌竹;退休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金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谌新民;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大伟;我国就业政策的变迁与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常晓媛;对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3 吴天照;我国宪法中的社会保障权条款评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明;劳动关系主体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张勃;退休返聘人员李某工伤认定案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磊;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沈岸;我国外资企业劳工权益保护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博;中国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工资互动[D];复旦大学;2011年

9 周学梅;科学发展观视域中贫富差距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丁燕燕;我国城镇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府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晓晨;日本老年人才开发机构——银色人才中心[J];中国人才;1994年12期

2 徐颂陶;要高度重视人才安全问题[J];中国人才;2003年10期

3 孙云英;;城镇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的重要意义[J];昌潍师专学报;1994年03期

4 周东明,樊晓光;青岛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相关社会因素的研究[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5 王全兴;社会法学的双重关注:社会与经济[J];法商研究;2005年01期

6 吕琳;论“劳动者”主体界定之标准[J];法商研究;2005年03期

7 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2期

8 潘锦棠;世界男女退休年龄现状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9 李娟;我国调整退休年龄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10 朱维;《需》卦新解[J];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丁文杰 傅兴宇 丛峰;[N];经济参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阳泽;自尊需要的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沈汉溪;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分解[D];浙江大学;2007年

4 程馨;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邬民乐;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10年

7 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俊艳;中国老年人口在业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许广敏;老年人教育参与障碍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彦;北京市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4 赵飞;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D];吉林大学;2004年

5 孙玄;关于退休年龄问题的探析与前瞻[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杨慧;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6年

7 孙晋富;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中日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亚楠;我国退休制度重构[D];吉林大学;2007年

9 徐巍;关于自尊理论存在的分歧与自尊结构模型不一致性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刘子君;高校人力资源深度开发与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尧;不设前提对话? 谎言千遍也成不了真理[J];台声;2005年10期

2 杨同斌,杨勇兵;激进理想主义政治哲学初探[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江水;吴安家的“失言”说明了什么[J];台声;1998年05期

4 万绍和;;论西方法治理论之基础[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陆杰荣;;西方哲学演进的逻辑与哲学面对“事情”本身的诸种方式[J];思想战线;2010年01期

6 张成新;政府职能转变如何走出怪圈[J];发展论坛;1996年02期

7 肖之光;否认两会共识是拒绝重开两岸谈判的伎俩[J];两岸关系;2001年04期

8 孙世彦;;人权法研究:问题与方法简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02期

9 化青;希望台湾当局对两岸复谈真正展现诚意[J];台声;1998年04期

10 赵郁美;两岸政治谈判的障碍何在?[J];台声;199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臧雷振;;政府机构改革国际比较的隐然前提——被忽略的预设及其省思[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宋立会;;社会冲突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李道刚;;论法律解释的“历史性”问题[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高浩荣;韩国为韩日首脑会谈预设前提[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卢晓中;发展教育的研究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金一虹;我们能否告别“剩女”时代[N];中国妇女报;2009年

4 本报评论员 代忘;影子良心:科菲·安南[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本报评论员 史哲;学家宝用心说话擦亮中国何需巨资[N];南方周末;2009年

6 何仑;汽车“混营”有什么不好?[N];国际商报;2002年

7 齐梅;对“教育后位”现象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6年

8 王石川;别美化“对马路摊点不再一律封杀”[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9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姜辛;俄要将伊朗拖出“核死胡同”[N];文汇报;2006年

10 齐梅;也谈“教育行业服务欠优”[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树人;从社会性软件、Web2.0到复杂适应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2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3 李伯军;不干涉内政原则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明辉;广告文化导论[D];苏州大学;2002年

2 汪海洋;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及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王国雄;儒学思想的现代困境及未来思索[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凌;“言苦”、“脱苦”以“成圣”[D];吉林大学;2007年

5 高云玲;现代汉语“比”字句考察[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林少棠;非诉讼因素介入司法之形态及其规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7 秘明杰;环境权利法律确认的法理分析[D];福州大学;2005年

8 陈国庆;审美活动与创造力的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永伟;严格因果关系的命运[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育学;心灵和谐的意向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19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419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9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