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受损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为研究——基于珠三角企业的调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艳玲;后单位制时期街区集体抗争的产生及其逻辑——对一次街区集体抗争事件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03期
2 肖唐镖;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年04期
4 任焰;潘毅;;宿舍劳动体制:劳动控制与抗争的另类空间[J];开放时代;2006年03期
5 朱宇;国外对非永久性迁移的研究及其对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启示[J];人口研究;2004年03期
6 李怀;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学解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7 孔雯,彭浩;城郊农村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行动分析——以村民聚众上访为例[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8 翁定军;冲突的策略 以S市三峡移民的生活适应为例[J];社会;2005年02期
9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年04期
10 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J];社会学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群;;乡村“善治”问题辨析与破解[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顾辉;汪璇;;工厂政体下的农民工生存境遇——劳动过程视角下的当代新工人阶级[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汪璇;顾辉;;回乡民工外出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安徽的实证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王振卯;;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集体行动——对转型期社会控制的理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周业勤;;我国城市社区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路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刘长林;储天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话语分析[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7 范丽娟;;社会支持和打工妹的城市融合[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张要登;;当前农村稳定工作中潜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5期
9 朱业乾,邵同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关系支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郭志全;;民间组织在群体性事件处理中的作用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小君;高飞;李俊;;地权纠纷中的法律救济——村庄合并中的农地权属纠纷救济的理想与现实[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纪韶;;北京市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分析视角——对在北京务工的500个农民工家庭的跟踪访谈数据分析[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3 曹洋;;北京外来人口转移流动的机制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4 朱力;曹振飞;;结构箱中的情绪共振——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董海军;代红娟;;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Y区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廖小东;曹文波;;民间组织在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罗元文;李焦焦;;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政策调整研究[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贾玉娇;;社会建设:双向运动中的中国利益格局重建[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赵玉芳;陈小异;;突发群体事件的社会认知-情绪-行为关系模型探索[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10 习裕军;宋国春;;社会生态视阈中的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对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基本内容的政治社会学分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5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8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邓文;雷震与战后台湾社会运动[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斛建军;农民家庭社会支持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田经q,
本文编号:2580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580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