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家政服务工作的法律属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16:58
【摘要】:目前我国有大约2000万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然而家政服务工作的劳动属性却一直无明确定性,家政工人不被认定为法律上的劳动者,加之传统社会观念限制,使其备受社会歧视。"家政工"的称呼有利于把家政人员与劳动法的其他工人同等看待,避免歧视,并纳入劳动法调整,保护家政工权益。只有真实地把家政工劳动权利落实到法律文本上,并在社会上强制推行,才可以真真切切地保护到家政工的劳动权利,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承认其法律上的劳动者地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竹青;吴道霞;;论家政工的劳动权利[J];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06期

2 钟广池;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联系之探讨——兼论劳动法统一调整模式[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03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关于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问题[J];经济研究;2001年12期

4 吴向红;李炳安;;雇佣关系性质论[J];就业与保障;2006年01期

5 漆婷;;雇佣关系是特定的劳动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新;;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J];商业研究;2006年05期

2 杨宝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杨宝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S2期

4 孙居涛;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5 朱健;正确认识和处理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的几个关系[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05期

6 黎建飞;;2003年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学术研究回顾[J];法学家;2004年01期

7 林艳艳;;略论“酒后代驾”代驾合同的性质[J];法制与社会;2010年28期

8 倪荫林;;劳动概念的新界定及其意义——基于概念本性和劳动过程关系的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9 田兵权;对我国目前分配制度改革的再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3年09期

10 朱智文,张存刚;论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朱妙宽;;教育部门创造价值的经济学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顾钰民;;评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两种思路[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冠军;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2 曾俭华;商业银行利率商品经营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任洲鸿;“新按劳分配”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相慧;我国家政工权利保护及救济程序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2 胡红安;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3 吴晓谊;企业制度演变与净剩余分享[D];浙江大学;2002年

4 李石新;关于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谭薇;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探析[D];河海大学;2004年

6 钱斐;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及其法律调整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7 李亚宁;论期租合约下船长的法律地位[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8 李翔;论“活劳动创造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罗贝妮;论雇佣合同与劳动合同之关系[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陆燕;雇佣合同与劳动合同的比较及法律适用[D];山东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拥军;权利问题研究与中国当代劳动法观念的更新[J];当代法学;2005年05期

2 林嘉;;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法学家;2003年06期

3 李瑛;浅论劳动法律关系与雇佣法律关系[J];黑河学刊;2002年04期

4 夏群佩,王新平;如何区分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J];中国劳动;2004年09期

5 许建宇;雇佣关系的定位及其法律调整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建华;;加强对劳动模范的管理和服务是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J];北京物资流通;2007年03期

2 刘彦君;吴慧娟;;劳务派遣的法律思考[J];企业导报;2011年12期

3 林雪卿;;论教师聘任合同的法律性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9期

4 孙德强;;工会的法律性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王秋红;;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发展趋势探讨——从高校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角度再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卢进伟;;论大学生实习的法律性质[J];企业导报;2011年09期

7 罗财喜;;对中国“过劳死”问题的法律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19期

8 张晓燕;;毕业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界定及相关问题分析[J];电子商务;2009年12期

9 周贤日;;设立中企业的劳动关系法律适用探讨[J];中国劳动;2010年03期

10 黄艳群;;有关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法律属性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元;;国企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主要做法、问题和建议[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2 彭伟中;;商业秘密及其在劳动关系领域的保护[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3 李晓园;;完善劳动关系管理制度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A];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劳动保障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赵祖平;;劳动关系领域的政府定位[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5 陈诗达;;2006浙江就业报告——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摘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王健;;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再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赵林中;;浅议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A];提升核心竞争力——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集[C];2005年

9 陈诗达;;导论:和谐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和谐的基础[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10 陈诗达;;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矛盾及原因[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明强;劳动关系应当合理设界[N];人民法院报;2006年

2 本报评论员;致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N];工人日报;2005年

3 涂志;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是否要提前三十天[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4 见习记者 王璐;我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N];安阳日报;2006年

5 郜国祥;构筑社会和谐的基石[N];安阳日报;2006年

6 张彦宁;建设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于宛尼;社会化:助推“创建”活动的臂膀[N];工人日报;2006年

8 河南省漯河市总工会主席 田爱华;围绕劳动关系 健全四项机制[N];工人日报;2007年

9 傅进良;落实劳动合同制度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N];衡水日报;2006年

10 王粲;省总工会领导来我市调研[N];济宁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勤;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李亮山;我国劳动关系政府规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田巍;和谐劳动关系的政治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4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5 梁茵;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东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工会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高杰;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郭东杰;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劳动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杜海燕;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秋福;论行政权介入劳动关系的界限及方式[D];广东商学院;2011年

2 柯四海;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 徐立新;论事实劳动关系当事人的权益保护[D];郑州大学;2004年

4 解立峰;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闫明超;社会性规制框架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6 陈刚;河南省通信公司劳动关系改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王言斌;劳动争议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钱斐;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及其法律调整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9 石磊;四川石油管理局劳动关系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花蓓;上海市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54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654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9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