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立法论文 >

韩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立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6-19 08:51
  进出口金融机构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垄断资本向海外的扩张,国际贸易蓬勃发展,销售市场问题日益尖锐化。西方国家开始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从事对外贸易资金的贷放和国际结算业务,开展以扩大出口为目的的货物保险,促进其商品销售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如英国于1919年成立了出口信贷担保局,美国于1945年成立了进出口银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面临经济的恢复和重建问题,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各国纷纷建立进出口银行。法国于1947年设立了对外贸易银行;联邦德国在1952年成立了出口信贷银行和联邦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日本政府在1950年建立了出口银行,并在1952年改组为日本输出入银行,韩国于1969年设立了韩国输出入银行。目前,全球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由政府兴办或支持的出口金融机构。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和经济贸易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进出口银行及具有类似职能的金融机构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出口支持措施中的一种典型的做法。1994年,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即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分立,中国先后设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学术构想
    第三节 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政策性金融机构概述
    第二节 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地位、特征与作用
第三章 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立法的国际借鉴
    第一节 明确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定位和宗旨
    第二节 规范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
    第三节 充足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
    第四节 清晰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第五节 国外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立法对中国的启示
第四章 韩国进出口政策金融机构立法实证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韩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立法现状
    第二节 韩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
    第三节 韩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第四节 韩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
    第五节 韩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模式
    第六节 韩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第五章 加快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立法的建议
    第一节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立法现状
    第二节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立法的必要性
    第三节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立法的可行性
    第四节 对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立法的几点构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我国的启示[J]. 王伟.  上海金融. 2007(06)
[2]金融机构支持“走出去”战略的经验比较及启示——就美日中政策性金融机构而谈[J]. 吕海彬.  北方经贸. 2007(06)
[3]论我国进出口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J]. 王伟.  浙江金融. 2007(06)
[4]论中国进出口银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 闫卫军,曾令美.  上海金融. 2007(03)
[5]我国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转型及其立法[J]. 邢会强.  法学杂志. 2007(01)
[6]国外政策性银行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 郑波.  上海金融. 2006(12)
[7]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存在与发展[J]. 高敏,郭强.  经济视角. 2006(11)
[8]论我国政策性银行立法的完善——以实施“十一五”规划为契机[J]. 朱大旗,何遐祥.  时代法学. 2006(05)
[9]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J]. 王威,樊增强.  经济问题. 2006(09)
[10]必须面对的战略抉择——对新形势下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方向的探讨[J]. 邢厚媛.  国际经济合作. 2006(08)

硕士论文
[1]论我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法律定位及其立法完善[D]. 陈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2]论我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立法完善[D]. 李肖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3]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法律规制[D]. 潘冬.安徽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37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237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6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