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立法论文 >

挪用型犯罪的立法完善

发布时间:2021-09-11 15:17
  在我国刑法分则中,挪用型犯罪包括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和挪用特定款物罪。三种犯罪在法条规定上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对某些犯罪构成要件也缺乏合理的解释。因此,在理论上对于挪用型犯罪的构成要件和立法体系存在颇多争议,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第一部分是介绍挪用型犯罪的立法现状。首先,通过对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的共同特征的总结,归纳出了挪用型犯罪的概念,也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说明了挪用型犯罪行为方式上具有相似性的特点。其次对挪用型犯罪存在的哪些立法上的缺陷进行了一些讨论。在这一部分中选取了挪用型犯罪构成要件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挪用型犯罪单摆规定的不妥当性。通过挪用型犯罪的客体、法定刑和司法解释来具体阐明将挪用型三罪整合的必要性。第二个问题是“归个人使用”规定的不恰当性。在这个问题中明确了“归个人使用”的内涵和范围,提出“归个人使用”与“供其他单位使用”相并列的观点。第三个问题是挪用后款项的具体用途成为挪用型犯罪构成要件的不适当性,总结各个学者的观点进而认为应删除这一构成要件。第四个问题是犯罪对象只限于钱款的不周全性。通过现实所出现的长期挪用单位大额办...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我国挪用型犯罪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1.1 挪用型犯罪的立法现状
        1.1.1 挪用型犯罪的共同特征
        1.1.2 挪用型犯罪的概念
    1.2 挪用型犯罪的立法缺陷
        1.2.1 挪用型犯罪单摆规定的不妥当性
        1.2.2 “归个人使用”规定的不恰当性
        1.2.3 具体用途成为挪用型犯罪构成要件的不适当性
        1.2.4 犯罪对象只限于钱款的不周全性
2 挪用型犯罪的域外立法比较与借鉴
    2.1 挪用型犯罪立法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2.2 挪用型犯罪中犯罪主体的立法比较与借鉴
    2.3 挪用型犯罪中挪用对象的立法比较与借鉴
3 挪用型犯罪的具体完善和体系整合
    3.1 统一挪用型犯罪的可行性
        3.1.1 统一犯罪客体的可行性
        3.1.2 统一犯罪客观方面的可行性
        3.1.3 统一犯罪主体的可行性
        3.1.4 统一犯罪主观方面的可行性
    3.2 挪用型犯罪统一后构成要件的立法完善
        3.2.1 将“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修改为“挪作个人使用或供其他单位使用”
        3.2.2 以“严重后果”取代“挪用款项后的具体用途”
        3.2.3 将情节严重的挪用一般物品的行为予以犯罪化
    3.3 统一后挪用型犯罪的具体设计
        3.3.1 罪状和罪名的设计
        3.3.2 法定刑的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擅自运用客户资产罪[J]. 彭文华.  中国检察官. 2006(09)
[2]《刑法修正案(六)》给惩治金融犯罪带来的新变化[J]. 顾肖荣.  政治与法律. 2006(04)
[3]挪用公款案件审理中的疑难问题探讨[J]. 朱平.  法学杂志. 2004(06)
[4]挪用公款罪的立法完善分析[J]. 赵红星.  河北法学. 2004(08)
[5]论“挪而未用”行为的司法认定[J]. 游伟,谢锡美.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4)
[6]英美刑法的侵占罪[J]. 邓斌,王晓晗.  行政与法. 2003(05)
[7]论挪用公款罪的立法完善[J]. 吴学斌.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2(S1)
[8]挪用公款罪的司法适用问题研究[J]. 南国庆.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9]挪用公款罪界限认定[J]. 游伟,徐虹.  法学. 2000(08)
[10]挪用公款罪相关实务问题探 析[J]. 郑广宇.  人民检察. 1999(09)

博士论文
[1]挪用型犯罪研究[D]. 程兰兰.华东政法大学 2009
[2]反腐败国际公约视野下的我国刑法的现状与完善[D]. 陈雷.华东政法学院 2006

硕士论文
[1]挪用型犯罪客观行为研究[D]. 吴强兵.兰州大学 2010
[2]论挪用型犯罪及其立法完善[D]. 吴耿亮.西南政法大学 2008
[3]挪用型犯罪研究[D]. 周体强.郑州大学 2006
[4]我国挪用犯罪理发评析及其完善[D]. 赵能文.华东政法学院 2002
[5]“挪用型犯罪”的新审视及重构尝试[D]. 林荣繁.厦门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93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393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4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