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
发布时间:2021-09-16 18:01
理解"知性为自然立法",需从如下三个方面阐明:其一,知性的独特性在于其构成性,知性直接与知识相关,感性只提供杂多表象,为知性提供思维的材料,理性是关于"知识的知识",而与经验对象无关。由此说明为何是知性而非感性或理性为自然立法。其二,"自然"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知性为自然立法"不能仅仅从知性为认识(知识)立法的角度理解,更重要的是知性为一切可被经验的认识对象(现象)立法。"自然"与"经验对象"是统一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就是为经验对象立法。其三,关于知性如何立法的问题,直接关涉知性范畴提供规则和先验想象力的生产作用,人通过感性提供杂多表象经由知性范畴依据自身规则统合表象形成对经验对象的认知,即"感性提供表象——先验想象力——知性范畴统合——经验对象"。
【文章来源】:理论界. 2019,(12)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知性的独特性
1.感性之被动接受性
2.知性之主动构成性
3.理性之范导性
二、为“自然”立法与为经验对象立法
1.“自然”概念的阐明
2.何谓立法
3.“自然”与经验对象的统一
三、知性的立法过程:杂多表象———范畴———经验对象
1.先验想象力的联结作用
2.范畴的综合作用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康德思辨理性的内在机制[J]. 王建军,尚静.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2]论康德自然概念的三个层次[J]. 胡友峰. 文艺理论研究. 2014(06)
[3]论康德的“自然”概念及其与“范畴的先验演绎”之关系[J]. 袁建新,银智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4]对康德哲学、美学中“自然”概念的几点理解——对刘为钦先生观点的补充和商榷[J]. 朱立元.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5]《纯粹理性批判》对形而上学的贡献[J]. 张志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04)
本文编号:3397032
【文章来源】:理论界. 2019,(12)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知性的独特性
1.感性之被动接受性
2.知性之主动构成性
3.理性之范导性
二、为“自然”立法与为经验对象立法
1.“自然”概念的阐明
2.何谓立法
3.“自然”与经验对象的统一
三、知性的立法过程:杂多表象———范畴———经验对象
1.先验想象力的联结作用
2.范畴的综合作用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康德思辨理性的内在机制[J]. 王建军,尚静.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2]论康德自然概念的三个层次[J]. 胡友峰. 文艺理论研究. 2014(06)
[3]论康德的“自然”概念及其与“范畴的先验演绎”之关系[J]. 袁建新,银智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4]对康德哲学、美学中“自然”概念的几点理解——对刘为钦先生观点的补充和商榷[J]. 朱立元.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5]《纯粹理性批判》对形而上学的贡献[J]. 张志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04)
本文编号:3397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39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