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立法论文 >

动物保护立法的法理基础研究 ——兼论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完善

发布时间:2021-09-28 02:05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动物与人之间不再是工具和主人的关系。动物保护立法在西方国家也已经相当的成熟和完备。相对而言,我国的动物保护立法却仍存在大量的空缺。对于如何保护动物,动物能否进入人类道德共同体之中,动物的法律地位是什么,动物能否享有权利,享有何种权利等等基本的法理问题,都是学界目前争议不止的问题。而这些基本的法理问题却是动物保护立法的关键,只有厘清这些基本法理问题,动物保护的立法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本文将从动物保护的相关概念出发,对动物保护的思想发展进行梳理,通过借鉴西方动物保护立法的先进经验,探究动物保护背后的法理学依据。本文在对动物权利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上,结合理性、道德、权利等概念阐释,论证了理性对于权利主体的不可或缺性。作者认为动物理性欠缺是阻碍动物享有权利的主要原因,动物因之也不能和人类一样拥有道德权利。但是作者并未全盘否定动物权利理论对动物保护的借鉴意义,通过将动物视为特殊道德主体,使得动物基于该特殊的地位能获得生命不被人类随意伤害的保障。动物与人类相比始终处于一个弱势地位,现代动物伤人事件,大多数并不是出于动物的原因,而是人类先伤害动物造成的。所以通过立法增加人对动物的爱护...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第一章 动物保护思想的发展概况
    一、动物的界定
    二、古代西方动物保护思想
    三、古代中国动物保护思想
    四、近现代西方动物保护思想
第二章 动物保护立法的法理论争
    一、动物能否享有权利
        (一)对动物权利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二)理性的概念和来源
        (三)何谓权利
    二、人对动物道德关怀的立法转换
        (一)道德的界定
        (二)特殊道德主体地位
    三、动物的法律地位
        (一)动物主体论
        (二)有限主体论
        (三)动物客体论
        (四)特殊客体论
    四、动物保护立法的理论建议
第三章 域外和我国台湾地区动物保护的立法发展及启示
    一、动物保护立法发展
        (一)动物福利立法
        (二)野生动物立法
        (三)非野生动物立法
    二、非政府动物保护组织
    三、动物保护立法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动物保护的立法现状及成因
    一、动物保护现状
        (一)立法现状
        (二)非政府动物保护组织的现状
    二、动物保护立法现状的成因
        (一)立法理念守旧
        (二)立法目的存在缺陷
        (三)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四)动物分类不明确且管理混乱
    三、动物保护不利的其他原因
        (一)非政府动物保护组织发展困难
        (二)人对动物缺乏道德关怀
    四、动物保护立法的必要性
        (一)动物的生存困境
        (二)公共安全的需要
        (三)国际社会的压力
第五章 完善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进路
    一、明确动物保护立法的法理基础
    二、转变立法理念
        (一)明确立法原则
        (二)转变立法目的
    三、明确动物的分类标准
    四、发挥道德和法律的双重作用
    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建议删去《宪法》中“珍贵动物”的“珍贵”
        (二)制定《动物保护法》
        (三)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
    六、完善动物保护的管理措施
    七、鼓励和支持非政府动物保护组织
    八、加强对人们的教育和宣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411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411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e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