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之悖论
发布时间:2022-01-17 18:47
自2007年7月《物权法》颁布以来,已经过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我国《物权法》是立法者在深刻总结以往法律实践的经验,借鉴世界各国有关立法例上相关法律制度的精华之处,再结合我国特殊的法律传统以及政治制度后精心编排出来的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良法。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之前立法的空白,也解决了《物权法》颁布之前各小部门法之间关于物权变动模式上的矛盾与混乱,不仅给当事人如何为法律行为起到一个指引的作用,也使得司法者在处理相关司法实践中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司法成本。但研究《物权法》中所确立的物权变动模式,就可以得知特殊动产在物权移转中何时发生变动的法律效力在立法中并不明晰,同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何时发生移转效力也很模糊。目前由于法律理论不够,司法实践也很少,这一问题还未凸显,但随着以后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拥有的普及化以及船舶越来越多的成为交易标的,当交易更加频繁、法律实践更加丰富,这一问题会逐渐显现出来,如果不给以解决,最终一定会诱发一系列相关问题。本论文题目为《我国意思主义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之悖论》,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概述分析物权变动立法模式,具体...
【文章来源】:大连海事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物权变动模式概述
(一) 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二) 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二、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二元模式
(一) 我国《物权法》关于物权变动模式的规定
1. 物权变动模式的一般规定
2. 我国适用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的特殊规定
(二) 我国物权变动采二元模式的原因
(三) 对我国物权变动二元模式的评价
三、我国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在适用中凸显的问题
(一) 几种特殊物权变动发生效力的时间矛盾
(二) 需要明确特殊物权变动何时产生效力之原因
四、如何解决我国意思主义模式在法律实践中产生的问题
(一) 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的不动产化
(二) 借鉴德国的预告登记制度
(三) 借鉴(英美法的)法定抵押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国民事立法中的“中国元素”[J]. 王轶. 法学杂志. 2011(04)
[2]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应然选择[J]. 赵万忠. 青海社会科学. 2010(05)
[3]物权法若干概念释疑——《物权法》研究之二[J]. 余贵林.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07)
[4]法价值对物权变动模式选择的影响——安全与效率的博弈[J]. 刘庆,董小楠.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1)
[5]试述我国《物权法》规定的浮动抵押制度的内容[J]. 徐建平.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8(07)
[6]论物权登记效力与合同效力的区分[J]. 顾华详.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08(02)
[7]浅析我国《物权法》中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J]. 杨锐. 法制与社会. 2007(06)
[8]再论无权处分——以处分行为与物权行为的价值冲突为突破口[J]. 余延满,张康林. 时代法学. 2006(06)
[9]物权法立法思维之批判[J]. 朱广新. 现代法学. 2006(04)
[10]法定抵押权和意定抵押权的冲突与协调[J]. 易有禄.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4(05)
博士论文
[1]中国土地登记制度研究[D]. 黄伟.武汉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效力规制论[D]. 施磊.华东政法大学 2010
[2]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研究[D]. 牛淑锦.新疆师范大学 2010
[3]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研究[D]. 夏关根.华东政法大学 2010
[4]建筑工程优先受偿权问题研究[D]. 钱金钗.复旦大学 2008
[5]论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二元化立法选择[D]. 刘庆.黑龙江大学 2007
[6]论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D]. 周永刚.黑龙江大学 2007
[7]论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D]. 隋灵灵.山东师范大学 2007
[8]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研究[D]. 李玉强.黑龙江大学 2006
[9]从物权行为理论谈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的选择[D]. 王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10]论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D]. 赵兰明.中国政法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95251
【文章来源】:大连海事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物权变动模式概述
(一) 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二) 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二、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二元模式
(一) 我国《物权法》关于物权变动模式的规定
1. 物权变动模式的一般规定
2. 我国适用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的特殊规定
(二) 我国物权变动采二元模式的原因
(三) 对我国物权变动二元模式的评价
三、我国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在适用中凸显的问题
(一) 几种特殊物权变动发生效力的时间矛盾
(二) 需要明确特殊物权变动何时产生效力之原因
四、如何解决我国意思主义模式在法律实践中产生的问题
(一) 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的不动产化
(二) 借鉴德国的预告登记制度
(三) 借鉴(英美法的)法定抵押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国民事立法中的“中国元素”[J]. 王轶. 法学杂志. 2011(04)
[2]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应然选择[J]. 赵万忠. 青海社会科学. 2010(05)
[3]物权法若干概念释疑——《物权法》研究之二[J]. 余贵林.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07)
[4]法价值对物权变动模式选择的影响——安全与效率的博弈[J]. 刘庆,董小楠.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1)
[5]试述我国《物权法》规定的浮动抵押制度的内容[J]. 徐建平.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8(07)
[6]论物权登记效力与合同效力的区分[J]. 顾华详.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08(02)
[7]浅析我国《物权法》中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J]. 杨锐. 法制与社会. 2007(06)
[8]再论无权处分——以处分行为与物权行为的价值冲突为突破口[J]. 余延满,张康林. 时代法学. 2006(06)
[9]物权法立法思维之批判[J]. 朱广新. 现代法学. 2006(04)
[10]法定抵押权和意定抵押权的冲突与协调[J]. 易有禄.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4(05)
博士论文
[1]中国土地登记制度研究[D]. 黄伟.武汉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效力规制论[D]. 施磊.华东政法大学 2010
[2]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研究[D]. 牛淑锦.新疆师范大学 2010
[3]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研究[D]. 夏关根.华东政法大学 2010
[4]建筑工程优先受偿权问题研究[D]. 钱金钗.复旦大学 2008
[5]论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二元化立法选择[D]. 刘庆.黑龙江大学 2007
[6]论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D]. 周永刚.黑龙江大学 2007
[7]论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D]. 隋灵灵.山东师范大学 2007
[8]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研究[D]. 李玉强.黑龙江大学 2006
[9]从物权行为理论谈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的选择[D]. 王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10]论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D]. 赵兰明.中国政法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95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59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