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上的监督过失责任及其立法探讨
发布时间:2022-01-27 11:42
与监督过失密切相关的案件数量日渐上升,迫使我们思考如何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这类犯罪的特征,寻找一条既避免刑罚被滥用,又在最大程度上遏制此类犯罪再度发生的途径。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高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又准确解决此类过失行为的违法性和责任承担,向旧过失理论提出了挑战。危惧感说扩大了过失犯罪的成立范围,不再关注行为人的主观状态,要求行为人只要有危惧感就应采取避免措施,而倾向于成为一种客观责任。监督过失责任正是危惧感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在职务或业务上形成的特殊关系是监督过失存在的前提,否则监督过失责任也就无从谈起。监督过失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行为人的注意能力和注意义务两个组成部分,两者在犯罪的成立上缺一不可,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在认定时应当针对监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考察。监督过失犯罪主要适用于公害和责任事故类犯罪中,客体主要包括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公私财产安全,公民的人身权利等方面。也由于这个原因,监督过失责任对行为主体规定了严格的注意义务,为避免过于扩大打击范围造成客观归罪的嫌疑,成立的范围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监督过失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监督过失理论的产生
一、过失理论的发展
二、监督过失责任的产生
第二节 监督过失概述
一、监督过失的定义
二、监督过失的性质:共同过失犯罪或过失的竞合?
第三节 监督过失与一般业务过失
一、注意义务内容上的区别
二、适用信赖原则程度上的区别
三、行为主体范围上的区别
第四节 监督过失的属性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二、普通过失与业务过失
三、轻过失与重过失
四、危险过失与实害过失
第二章 监督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与注意义务
第一节 监督过失主体
一、监督过失主体的范围
二、监督过失主体的其他问题
第二节 监督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
一、注意能力的定义
二、监督过失主体注意能力的内涵
三、监督过失主体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
第三节 监督过失主体的注意义务
一、监督过失主体注意义务的定义
二、注意义务的来源
三、注意义务的内容
第四节 监督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与注意义务的关系
一、注意能力与注意义务的关系概述
二、监督过失主体的注意义务与注意能力的关系
第五节 监督过失主体的心理态度
一、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二、对监督职责履行的心理态度
第三章 监督过失犯罪的客观要件
第一节 监督过失犯罪的客体
一、监督过失犯罪客体的定义
二、监督过失犯罪客体的范围
第二节 监督过失犯罪的客观方面
一、监督过失行为
二、监督过失行为的对象
第四章 客观归属论与监督过失责任的承担
第一节 客观归属论与“被容许的危险”
一、“被容许的危险”
二、不被容许危险的实现
三、客观归属论中行为和结果的范围
四、监督过失行为与被监督者危害行为及结果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介入因素对监督过失责任承担的影响
一、介入因素对结果发生概率的影响
二、介入因素异常性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三、介入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四、介入因素与因果关系的中断
第五章 监督过失责任的特点及立法建议
第一节 监督过失责任的特点
一、危害结果发生与否依附于被监督者的行为
二、刑事责任承担与否取决于被监督者的行为
三、刑事责任轻重取决于被监督者的行为
四、犯罪性质取决于被监督者的行为
第二节 划分监督过失责任适用范围的依据
一、侵害对象的不特定性
二、侵害利益的重大性
三、造成损害的长期性
第三节 对监督过失责任的立法建议
一、食品安全领域
二、环境污染事故
三、医疗事故及危害公共卫生犯罪
四、厂矿事故
五、关系公众安全的其他重大责任事故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共同过失犯罪[J]. 王方元.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S2)
[2]日本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 赵玉荣.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3]浅谈监督过失的注意义务[J]. 王安异.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4]论过失共同犯罪的责任根据[J]. 郭自力,孙立红.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5(05)
[5]监督过失的提倡及其司法认定[J]. 李兰英,马文.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5(05)
[6]论单位过失犯罪[J]. 彭清燕.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2)
[7]容许的危险理论及在业务过失犯罪中的应用[J]. 迟丹. 长春大学学报. 2003(04)
[8]论竞合过失与共同过失[J]. 袁登明,吴情树.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3(02)
[9]单位犯罪主观罪过评说[J]. 孙云康.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2(02)
[10]论监管过失理论及其在我国刑法中的运用[J]. 郝守才,任彦君.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2(02)
硕士论文
[1]矿山安全事故中的监督过失责任[D]. 宋延豪.中国政法大学 2006
[2]监督过失研究[D]. 宋丹.武汉大学 2004
[3]业务过失犯罪基本问题研究[D]. 李慧织.郑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12421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监督过失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监督过失理论的产生
一、过失理论的发展
二、监督过失责任的产生
第二节 监督过失概述
一、监督过失的定义
二、监督过失的性质:共同过失犯罪或过失的竞合?
第三节 监督过失与一般业务过失
一、注意义务内容上的区别
二、适用信赖原则程度上的区别
三、行为主体范围上的区别
第四节 监督过失的属性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二、普通过失与业务过失
三、轻过失与重过失
四、危险过失与实害过失
第二章 监督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与注意义务
第一节 监督过失主体
一、监督过失主体的范围
二、监督过失主体的其他问题
第二节 监督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
一、注意能力的定义
二、监督过失主体注意能力的内涵
三、监督过失主体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
第三节 监督过失主体的注意义务
一、监督过失主体注意义务的定义
二、注意义务的来源
三、注意义务的内容
第四节 监督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与注意义务的关系
一、注意能力与注意义务的关系概述
二、监督过失主体的注意义务与注意能力的关系
第五节 监督过失主体的心理态度
一、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二、对监督职责履行的心理态度
第三章 监督过失犯罪的客观要件
第一节 监督过失犯罪的客体
一、监督过失犯罪客体的定义
二、监督过失犯罪客体的范围
第二节 监督过失犯罪的客观方面
一、监督过失行为
二、监督过失行为的对象
第四章 客观归属论与监督过失责任的承担
第一节 客观归属论与“被容许的危险”
一、“被容许的危险”
二、不被容许危险的实现
三、客观归属论中行为和结果的范围
四、监督过失行为与被监督者危害行为及结果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介入因素对监督过失责任承担的影响
一、介入因素对结果发生概率的影响
二、介入因素异常性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三、介入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四、介入因素与因果关系的中断
第五章 监督过失责任的特点及立法建议
第一节 监督过失责任的特点
一、危害结果发生与否依附于被监督者的行为
二、刑事责任承担与否取决于被监督者的行为
三、刑事责任轻重取决于被监督者的行为
四、犯罪性质取决于被监督者的行为
第二节 划分监督过失责任适用范围的依据
一、侵害对象的不特定性
二、侵害利益的重大性
三、造成损害的长期性
第三节 对监督过失责任的立法建议
一、食品安全领域
二、环境污染事故
三、医疗事故及危害公共卫生犯罪
四、厂矿事故
五、关系公众安全的其他重大责任事故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共同过失犯罪[J]. 王方元.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S2)
[2]日本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 赵玉荣.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3]浅谈监督过失的注意义务[J]. 王安异.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4]论过失共同犯罪的责任根据[J]. 郭自力,孙立红.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5(05)
[5]监督过失的提倡及其司法认定[J]. 李兰英,马文.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5(05)
[6]论单位过失犯罪[J]. 彭清燕.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2)
[7]容许的危险理论及在业务过失犯罪中的应用[J]. 迟丹. 长春大学学报. 2003(04)
[8]论竞合过失与共同过失[J]. 袁登明,吴情树.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3(02)
[9]单位犯罪主观罪过评说[J]. 孙云康.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2(02)
[10]论监管过失理论及其在我国刑法中的运用[J]. 郝守才,任彦君.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2(02)
硕士论文
[1]矿山安全事故中的监督过失责任[D]. 宋延豪.中国政法大学 2006
[2]监督过失研究[D]. 宋丹.武汉大学 2004
[3]业务过失犯罪基本问题研究[D]. 李慧织.郑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12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612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