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危不救的立法问题探究
发布时间:2022-07-29 15:10
近年来,媒体不断披露见危不救、见死不救的事件越来越多,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对传统伦理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后果。特别是2011年10月13日,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一时之间让见危不救成为了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法律与伦理道德深层次关系以及“见危不救是否应该入刑”等问题的思考,笔者就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笔者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见危不救的涵义和简要介绍了见危不救的中外立法及其发展现状,指出见危不救行为应当被限定在一个恰当的范围内来界定,并提出了本文的第一个问题——在比较法的视野下,我们是否应该效仿这些西方国家的做法,或者参照中国古代立法将见危不救纳入我国法律。然后笔者以“小悦悦事件”为例,对该事件折射出的社会以及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证了中国在社会转型期间,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熟人社会所遵循的道德规范难以适应陌生人社会,而规范陌生人之间的市场秩序和道德还没完全形成,导致社会诚信缺失、道德倒退,所以才会造成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见危不救竟成为了常态。笔者重点在此角度对道德和法律的...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见危不救概述
(一) 见危不救概念
(二) 见危不救的中外立法及其发展现状
二、应否对见危不救行为进行法律矫治
(一) 立法的可能性
(二) 立法的必要性
三、见危不救行为应否入罪
(一) 支持见危不救犯罪化的理由
1. 见危不救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 国内外相关立法可以提供借鉴
3. 从道德形成发展的角度来看
4. 从人权的保护角度来看
(二) 见危不救犯罪化不合理之分析
1. 社会危害性不应成为见危不救入罪的缘由
2. 国外立法在现实引起的争议
3. 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角度看,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也反对将见死不救犯罪化
4. 基于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见危不救不应入刑
5. 对行为人行为选择的风险评判
6. 刑法的谦抑性
7. 从见危不救罪的预期效果来看
8. 设立“见危不救罪”不符合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9. 反对见危不救犯罪化符合国际刑事法律发展的潮流
四、见危不救整治对策——刑法之外的选择
(一) 见危不救的行政立法规制和其它规范性文件规制
(二) 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保护和相关政治措施
1. 统一见义勇为的全国立法
2. 完善相关民事制度
3. 完善见义勇为的行政补偿制度
4. 社会保障法救济制度的完善
5. 加强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建设
五、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见危不救”不应入罪[J]. 吴笛. 法制与社会. 2012(01)
[2]关于见危不救入罪的几点思考[J]. 路锦辉. 法制与社会. 2011(21)
[3]应否设置见危不救罪——旁观者效应的考察[J]. 王丽娟. 知识经济. 2011(13)
[4]见危不救犯罪化之质疑[J]. 余凌英. 青年文学家. 2011(11)
[5]见危不救刑罚化思考[J]. 黄秋露. 经济视角(中旬). 2011(03)
[6]见危不救不宜入罪的三维思考[J]. 龚义年. 东疆学刊. 2010(03)
[7]“见危不救”的刑法治理[J]. 李进平.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
[8]对“见危不救”入罪的探讨[J]. 肖瑶. 法制与社会. 2010(12)
[9]论“见死不救罪”[J]. 吴玲. 法制与社会. 2010(10)
[10]道德的救赎:“见危不救”现象的刑法学检视[J]. 王振.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博士论文
[1]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 张少林.华东政法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见危不救行为的入罪研究[D]. 张园园.湘潭大学 2011
[2]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研究[D]. 卢家玉.广西民族大学 2011
[3]见危不助犯罪化研究[D]. 张震.山东大学 2010
[4]见义勇为的法律救济与保障[D]. 侯新启.贵州大学 2008
[5]见危不助行为的犯罪化研究[D]. 张晓骞.四川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66686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见危不救概述
(一) 见危不救概念
(二) 见危不救的中外立法及其发展现状
二、应否对见危不救行为进行法律矫治
(一) 立法的可能性
(二) 立法的必要性
三、见危不救行为应否入罪
(一) 支持见危不救犯罪化的理由
1. 见危不救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 国内外相关立法可以提供借鉴
3. 从道德形成发展的角度来看
4. 从人权的保护角度来看
(二) 见危不救犯罪化不合理之分析
1. 社会危害性不应成为见危不救入罪的缘由
2. 国外立法在现实引起的争议
3. 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角度看,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也反对将见死不救犯罪化
4. 基于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见危不救不应入刑
5. 对行为人行为选择的风险评判
6. 刑法的谦抑性
7. 从见危不救罪的预期效果来看
8. 设立“见危不救罪”不符合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9. 反对见危不救犯罪化符合国际刑事法律发展的潮流
四、见危不救整治对策——刑法之外的选择
(一) 见危不救的行政立法规制和其它规范性文件规制
(二) 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保护和相关政治措施
1. 统一见义勇为的全国立法
2. 完善相关民事制度
3. 完善见义勇为的行政补偿制度
4. 社会保障法救济制度的完善
5. 加强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建设
五、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见危不救”不应入罪[J]. 吴笛. 法制与社会. 2012(01)
[2]关于见危不救入罪的几点思考[J]. 路锦辉. 法制与社会. 2011(21)
[3]应否设置见危不救罪——旁观者效应的考察[J]. 王丽娟. 知识经济. 2011(13)
[4]见危不救犯罪化之质疑[J]. 余凌英. 青年文学家. 2011(11)
[5]见危不救刑罚化思考[J]. 黄秋露. 经济视角(中旬). 2011(03)
[6]见危不救不宜入罪的三维思考[J]. 龚义年. 东疆学刊. 2010(03)
[7]“见危不救”的刑法治理[J]. 李进平.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
[8]对“见危不救”入罪的探讨[J]. 肖瑶. 法制与社会. 2010(12)
[9]论“见死不救罪”[J]. 吴玲. 法制与社会. 2010(10)
[10]道德的救赎:“见危不救”现象的刑法学检视[J]. 王振.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博士论文
[1]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 张少林.华东政法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见危不救行为的入罪研究[D]. 张园园.湘潭大学 2011
[2]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研究[D]. 卢家玉.广西民族大学 2011
[3]见危不助犯罪化研究[D]. 张震.山东大学 2010
[4]见义勇为的法律救济与保障[D]. 侯新启.贵州大学 2008
[5]见危不助行为的犯罪化研究[D]. 张晓骞.四川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66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666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