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债权之不可侵性
本文关键词:论债权之不可侵性
更多相关文章: 权利性质 债权相对性 直接侵害 故意 行为不法性
【摘要】:债的相对性理论是私法体系构建的基础,传统理论也基于此原则将债权排除出侵权法保护的范围。本文从分析债权作为相对权的特征入手,理清债权不可侵性和债权相对性的关系,重点分析直接侵害债权和间接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主观要件和行为不法性认定及违法性阻却事由。本文第一部分,导言。由于我国目前并未确立侵害债权的侵权责任法保护体系,本文通过引入一个案件,初步分析明确债权是否具有不可侵性的理论争议。对于债权是否具有不可侵性的问题,第三人不能非法侵害债权得到诸多国家和学者的承认,但是对于债权不可侵害的理论基础却争议颇多,目前的观点存在难以理顺的逻辑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债权不可侵害的理论基础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通过介绍域外判例和学说来说明债权不可侵性理论的确立过程。这一部分分析英美等国在侵害债权领域的立法和判例,对比两大法系的不同规制模式,着重说明各国在确立债权侵权法保护制度前后,对债权的不同保护方式,在展现各国规定区别的基础上,为我国建立侵害债权侵权法保护体系提供借鉴。第三部分,说明债权不可侵性理论及其与债的相对性之间的关系。该部分主要说明债权不可侵害的理论基础在于权利本质。根据法律概念的相对性,对法律概念的分类和定义应该在一个特定的对比环境下,债权作为对人权利是和物权作为对物权利对比产生的概念。从权利层面来看,任何权利都得对抗第三人的侵害,都具有不可侵性。债权的不可侵性和债权相对性是权利划分不同层面的特性,两者并不冲突。第四部分,总体讨论直接侵害债权行为的类型和要件,与德国民法典826条对侵害债权的规制模式进行对比,讨论两者在过失侵害债权是否构成侵权上的观点是否存在冲突,抑或直接侵害债权模式下,过失侵权可以通过其他制度解决。第五部分,分析间接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从主观要件和行为要件两个角度分析:在主观要件方面,通过对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分析确定主观故意的认定标准。在侵权行为方面,通过对行为违反善良风俗的分析认定行为具有不法性,区别合法竞争行为和不法侵害债权行为,分析具体的认定标准及阻却事由。第六部分为结语,对全文观点加以简单总结。笔者认为债权与物权一样具有不可侵性,原因在于债权作为权利之一种,不可侵性是权利本质的体现。债权的不可侵性并不是债权的对外效力,债权相对性原则亦并非债权不可侵性理论的障碍。侵害债权的行为无需划分直接侵害与间接侵害,适用德国民法典规制模式,将“故意以违反善良风俗之方法加损害于他人”作为侵害债权行为构成要件更为合理。间接侵害债权需具备主观故意、行为不法性、损害、因果关系、不存在违法阻却事由,方构成侵权。
【关键词】:权利性质 债权相对性 直接侵害 故意 行为不法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导言9-16
- 一、问题之提出9-11
- 二、文献综述11-13
- 三、研究范围和论证思路13-14
- 四、研究方法14-16
- 第一章 债权不可侵性域外判例及学说16-22
- 第一节 英美法16-17
- 第二节 法国民法17-19
- 第三节 德国民法19
- 第四节 我国台湾民法19-22
- 第二章 债权不可侵性之理论基础22-29
- 第一节 债权不可侵性的否定说与肯定说22-23
- 第二节 债权相对性不排除债权不可侵性23-25
- 第三节 债权不可侵性理论基础25-26
- 第四节 债权作为侵权法保护对象的现实意义26-29
- 第三章 直接侵害债权行为的不同规制模式29-34
- 第一节 直接侵害债权的行为类型29-30
- 第二节 侵害债权行为德国民法典之法律适用30-31
- 第三节 两种规制模式的冲突分析31-34
- 第四章 间接侵害债权之侵权行为构成要件34-46
- 第一节 概说34-35
- 第二节 故意认定35-46
- 一、概说35-37
- 二、故意的认识因素:明知37-38
- 三、故意的意志因素:以损害他人债权为目的38
- 四、损害38-40
- 五、侵害行为的不法性40-43
- 六、阻却不法的事由43-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0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0-51
- 后记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立新;论侵权行为一般化和类型化及其我国侵权行为法立法模式选择[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擅自扣压对方财产是一种侵权行为[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3年01期
3 王生智;论媒体的不作为侵权行为[J];山东视听(山东省广播电视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4 田土城;;侵权行为的一般条款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刘权利;;对侵权商品必须“予以没收”——兼与高峰同志商榷[J];中华商标;2007年06期
6 欧阳庆芳;欧阳美平;;高校校园侵权行为的类型分析及责任承担[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年01期
7 王伟;;商业侵权行为之概念辨析[J];法制与社会;2012年22期
8 傅静;王海容;;护理侵权行为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全科护理;2012年35期
9 张民安;;“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抑或“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辨——行为人对他人承担侵权责任条件的称谓[J];政治与法律;2012年12期
10 杨立新;;论治安侵权行为[J];法律学习与研究;198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熊小英;;医疗活动中侵权行为的分析及对策[A];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王晓佳;张琨;;我国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博弈分析——兼对交通事故归责原则变迁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4辑)[C];2007年
3 贺云龙;田侃;邵辰杰;倪新兴;;医疗机构药品侵权行为现状与对策初探[A];2013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医药安全与科学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 杨学臣;;论“环境保护与环境律师”[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环境、资源与能源法律实践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罗胜华;;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过滤判定[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健;“暴力抢座”是一种侵权行为[N];辽宁日报;2013年
2 记者 朱海;八类侵权行为将被曝光[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3 记者 徐伟 袁定波;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N];法制日报;2009年
4 中国政法大学 侯一佳;简论公司的侵权行为能力[N];光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廉颖婷;当面拾捡但拒绝归还属侵权行为[N];法制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曾祥素;治理金融服务三大侵权行为[N];中国质量报;2013年
7 徐爱国;经济侵权行为[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孙海龙 姚建军;网络商标侵权服务器所在地为侵权行为实施地[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9 容成权;严查侵权行为保护商标专用[N];法治快报;2009年
10 案例编写人 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向亮;侵权行为加重或诱发原有疾病的责任承担[N];人民法院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明辉;传统中国侵权行为的法律对待[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田园;侵权行为客观归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胡雪梅;“过错”的死亡[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洋;侵权行为概念解析[D];吉林大学;2010年
2 武智勇;我国婚内侵权赔偿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3 张爱国;临床护理侵权行为分类特征及原因的分析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张依茹;恶意民事诉讼所生侵权责任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5 孟令川;影视作品网络传播侵权案件若干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6 李盼盼;“人肉搜索”侵权行为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7 黄翔;论虚假广告荐证人的民事责任[D];南昌大学;2015年
8 马钧;论债权之不可侵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9 刘杰;论法人侵权行为[D];内蒙古大学;2009年
10 钱凯;建筑物抛掷物侵权行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82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082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