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共同遗嘱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17:11

  本文关键词:共同遗嘱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共同遗嘱 继承契约 遗嘱效力


【摘要】:作为遗嘱继承的重要方式,共同遗嘱在日常生活中已屡见不鲜,近年来由其引发的诉讼和纠纷越来越多。但由于我国法律未对共同遗嘱作出系统完整的规定,导致法院裁判结果不一。应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共同遗嘱法律制度,以解决实践问题、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本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司法实践中关于共同遗嘱的案件的梳理,总结出我国共同遗嘱都有哪些类型、哪些问题成为争议焦点,针对这些问题法院如何解答、如何裁判。列举相关问题的学界看法,这一部分将作为本文讨论的基础,围绕这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以及对法院作出的裁判进行评价。第二部分首先对于共同遗嘱的基础理论和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相关法律规范的空白是造成司法裁判不统一的原因,共同遗嘱造成的问题需要立法予以解决,进一步介绍、分析承认共同遗嘱的国家的解决方式或立法例,以英国、美国、德国的相关制度为主,得出若我国立法可选择何种法律路径的结论。这一部分内容具体包括共同遗嘱的概念、性质、类型,以及其与一般遗嘱有何区别,自身有何特性等等内容,通过立法例的对比和现实裁判状况来说明我国不可继续站在模糊主义立场,应当有限制的承认共同遗嘱,可借鉴德国法的做法,将共同遗嘱作为遗嘱类型之一,置于继承法中规范。第三部分是构建我国共同遗嘱法律制度的具体构想,对共同遗嘱制度纳入我国法律提出立法建议及措施,通过结合继承法原理、我国国情特点和先进立法例经验等方法,对需要注意的立法事项进行阐述,并针对本文第一部分提出的实践判例矛盾和理论分歧问题作出解答。立法建议具体包括共同遗嘱主体的限制、财产范围的确定、形式要求、遗嘱生效时间的规定以及对撤销和变更的约束条款等。
【关键词】:共同遗嘱 继承契约 遗嘱效力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导论10-14
  • 一、问题的缘起10
  • 二、研究的现状10-12
  • 三、研究的方法12-14
  • (一) 唯物辩证法12
  • (二) 实证分析法12
  • (三) 比较分析法12
  • (四) 价值分析法12-14
  • 前言14-15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15-28
  • 第一节 实证数据的统计分析15-20
  • 一、研究方法15
  • 二、总体性数据15-20
  • 第二节 共同遗嘱问题总结20-28
  • 一、共同遗嘱性质与效力问题21-23
  • (一) 司法实践观点与理论观点对比21-22
  • (二) 问题总结22-23
  • 二、共同遗嘱的生效时间问题23-25
  • (一) 司法实践观点与理论观点对比23-25
  • (二) 问题总结25
  • 三、共同遗嘱的撤销和变更25-28
  • (一) 司法实践观点与理论观点对比25-27
  • (二) 问题总结27-28
  • 第二章 共同遗嘱制度的立法路径28-41
  • 第一节 共同遗嘱制度概述28-31
  • 一、共同遗嘱的概念28
  • 二、共同遗嘱的类型28-30
  • (一) 形式上的共同遗嘱与实质上的共同遗嘱28-29
  • (二) 共同遗嘱与继承契约29-30
  • 三、共同遗嘱的特殊性30-31
  • 第二节 共同遗嘱制度纳入我国立法的必要性31-33
  • 一、我国大陆地区未对共同遗嘱作出明确规定31-32
  • 二、裁判的不一源于法律规定的缺失32-33
  • 第三节 我国应有限制的承认共同遗嘱33-36
  • 一、肯定说33-34
  • 二、否定说34-35
  • 三、我国的选择和理由35-36
  • 第四节 对规制共同遗嘱的法律部门的选择36-41
  • 一、形式上的共同遗嘱37
  • 二、实质上的共同遗嘱37-41
  • (一) 规范实质共同遗嘱的法律方案37-39
  • (二) 我国的选择和借鉴39-41
  • 第三章 共同遗嘱在我国立法的具体构想41-49
  • 第一节 共同遗嘱成立的条件41-42
  • 一、主体限于夫妻41
  • 二、财产范围明确界定41
  • 三、类型以列举方式确定41-42
  • 四、形式须为自书或者公证42
  • 第二节 共同遗嘱的生效与失效42-45
  • 一、共同遗嘱的法律效力42-43
  • 二、共同遗嘱的生效时间和生效范围43-44
  • (一) 指定型共同遗嘱在遗嘱人均死亡后方始生效43
  • (二) 规范不同类型生效时间的具体内容43-44
  • 三、共同遗嘱失效事由44-45
  • 第三节 共同遗嘱的撤销与变更45-49
  • 一、遗嘱撤销与变更的概念45
  • 二、对法院判决的选择和评析45-47
  • 三、规范撤销与变更行为的具体内容47-49
  • (一) 遗嘱人对于共同遗嘱的撤销与变更47-48
  • (二) 撤销共同遗嘱的法定事由48-49
  • 结语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分;;“遗嘱内容相抵触”诸问题探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郭明瑞,张平华;遗嘱解释的三个问题[J];法学研究;2004年04期

3 徐晓磊;;浅议涉及非财产权利遗嘱的法律效力[J];法制与社会;2012年35期

4 罗思荣;魏小军;;论遗嘱受益回避[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5 苏亦工;香港华人遗嘱的发现及其特色[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6 王觐;;宋代遗嘱制度的特色与属性论略[J];中西法律传统;2013年00期

7 朱与墨;;最后遗嘱法律效力质疑[J];中国律师;2007年12期

8 魏小军;;我国四法域遗嘱方式立法比较研究[J];政法学刊;2007年01期

9 赵毅;;重构继承法之遗嘱错误——罗马法源、域外制度及其借鉴[J];政治与法律;2013年01期

10 孙毅;;论遗嘱方式的缓和主义进路——以《继承法》修改的相关理念变革为中心[J];求是学刊;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林林;任何人都不得从自己的错误行为中获利[N];人民法院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露露;涉外遗嘱法律适用规则的立法及其完善[D];安徽大学;2016年

2 陈雨萌;遗嘱形式规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3 姬嫣晴;共同遗嘱实证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李天琪;共同遗嘱法律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5 党喜龙;论共同遗嘱[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6 周超;遗嘱撤回若干问题探讨[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7 丁一;当代中国遗嘱形式的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8 史杰;论遗嘱的形式要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陶琼;我国遗嘱形式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10 刘湘贵;论我国遗嘱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94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094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8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