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对物权变动理论现实意义的评析——以《物权法》第24条为引子

发布时间:2018-01-13 10:56

  本文关键词:对物权变动理论现实意义的评析——以《物权法》第24条为引子 出处:《枣庄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物权变动 物权形式主义 债权形式主义 现实意义 交易安全


【摘要】: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理论主要有三种学说,其中以物权形式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物权形式主义即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债权形式主义即所谓的折中说,我国根据现实国情选择债权形式主义来构建物权变动模式。笔者认为这两种模式本无优劣之分,只是各个国家基于交易安全和交易习惯的不同考虑选择不同而已。债权形式主义与物权形式主义互有借鉴,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加上公示公信制度和善意取得制度辅助能够较好地维护第三方的交易安全,但这种模式也并非无懈可击,本文以《物权法》第24条为引子,基于现实意义对物权变动模式进行评析,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提供试探性改进思路。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main theories in the theory of real right change based on legal act, in which formalism of real right and formalism of creditor's rights a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ormalism of real right is the theory of non-causality of act of real right. The formalism of creditor's rights is the so-called compromise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we choose the formalism of creditor's rights to construct the mode of real right chang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odels. Only different countries based on the transaction security and trading habits of different considerations are different. Creditor's right formalism and real right formalism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he real right change mode of creditor's right formalism, together with the system of publicity and public trust and the system of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 can better safeguard the transaction security of third party, but this mode is not impeccable.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article 24 of Real right Law, this paper comments on the mode of real right change, finds problems in reality, analyzes problems and provides tentative ideas for improvement.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3.2
【正文快照】: 一、引子:《物权法》第24条我们所讲的物权变动模式主要是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因为在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事实中最重要的是法律行为,各国物权立法中对物权变动理论模式的选择关乎整个物权法的法条定义和现实操作,影响巨大。大陆法系民法在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上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晋山;;非基于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J];人民司法;2007年07期

2 戚剑颖;;设立物权的合同和登记交付——论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3 曹海生;;浅析机动车交易物权变动[J];法制与社会;2008年12期

4 张翔;论物权变动的理性基础及其实现[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李心淑;机动车交易中的物权变动[J];河北法学;2003年05期

6 王学;;物权变动相关问题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周功满;论物权变动的形式主义原则及其在中国的法律适用[J];兰州学刊;2005年02期

8 王俊霞;郎笑童;;我国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选择[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谭筱清;;执行裁定导致物权变动的法律适用[J];人民司法;2007年21期

10 王轶;关淑芳;;物权变动制度三论[J];法律适用;2008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安建忠;尹磊;;机动车物权变动及风险承担探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宋金华;;物权变动的基本原则及我国的制度模式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4辑)[C];2011年

3 李文祥;唐义虎;;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民商法的变革[C];2003年

4 牛慧;张玉娥;;论物权变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徐永前;李咏怡;;论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李晓东;张正云;;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下当事人利益之考量[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4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法院 王维永;父亲腾床给儿子结婚未明示赠与不发生物权变动[N];人民法院报;2012年

2 何苗;聚焦国外物权变动三大模式[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3 祝怡;民事调解书 能否导致物权变动[N];江苏法制报;2011年

4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闫信良 吴学文;调解书不能直接产生物权变动的效力[N];人民法院报;2013年

5 祁正华;几种特殊的物权变动应进行登记[N];福州日报;2008年

6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米 健;物权变动原则的司法创制[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王建红;抵押物权变动与保全措施之冲突[N];江苏法制报;2014年

8 孙长虎;机动车的查封方法[N];人民法院报;2007年

9 朱朝阳;何种判决能够引起物权变动[N];江苏法制报;2009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 导师 米健;关于物权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上)[N];人民法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后国;物权变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忠丽;论登记对抗规则下第三人范围的确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2 刘斌;论机动车登记与物权变动[D];延边大学;2015年

3 沈健州;无权处分之再辨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马娇;无权处分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5 吴文州;论法院生效法律文书引起的物权变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褚菲荭;保障性住房物权变动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7 赵晨晨;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之悖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杨名;论我国物权变动之模式[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环建芬;房地产交易中的物权变动制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10 陶卫东;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18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418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8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