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期间三论
本文关键词: 或有期间 民法典 诉讼时效 除斥期间 出处:《北方法学》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或有期间研究的一个必然逻辑起点就是论证或有期间真伪问题。从制度的本源上展开分析,或有期间与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具有本质上的差异,乃为独立存在的期间制度。然存在或有期间却并非当然具有存在之必要,还需要论证或有期间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或有期间应当是具有独特存在价值之制度,即能够通过限制处于比较优势地位的一方当事人获得或行使特定的权利,结束权利所处的不确定状态,从而妥当地均衡双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或有期间制度的构建则应当遵循或有期间内在价值的指导,着眼于"严格性"的基本定位,同时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兼顾公平,以安排或有期间基本制度的具体内容。或有期间制度的基本规定应当与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并列规定于我国未来民法典期间制度一章节之中。
[Abstract]:An inevitabl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tudy of a period of time is to prove that it is true or false. From the source of the system, there is an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riod of limitation and the period of exclusion. It is a period system of independent existence. However, the existence or existence of a period is not necessarily necessary, but it also needs to be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istence of a period is reasonable and necessary. Or the period should be a system of unique existential value, That is, by restricting a party in a posi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acquire or exercise a particular right, to e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right, In order to properly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two par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ingent system should follow the guidance of the inherent value of the contingent period, focus on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strictness", and at the same time respect the autonomy of the parties. In order to arrange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basic system of the contingent period, the basic provisions of the contingent system should be stipulated in the chapter of the period system of the future civil code of our country in parallel with the limitation of action and the period of exclusion.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民法典编纂重大疑难问题研究”(14ZDC017)与“法治湖南2011协同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浩明;论除斥期间[J];法学杂志;2004年04期
2 杜超;;解析除斥期间[J];当代经理人;2006年17期
3 孙瑞玺;;除斥期间不等于不变期间[J];中国律师;2010年09期
4 焦艳玲;;论除斥期间与产品售后警示义务的冲突与解决[J];兰州学刊;2012年08期
5 田涛;王凤海;;拍卖资料保存与除斥期间的法律时效关系[J];中国拍卖;2004年09期
6 张静;;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之区分标准再辨析[J];研究生法学;2013年01期
7 覃曼卿;;用人单位即时解除权的除斥期间规制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8 刘向东,薛春丽;加强除斥期间立法 完善民事时效制度[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9 孔文超;;浅析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异同[J];法制与社会;2010年33期
10 张鹏;;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区分标准之再探索[J];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罗会宝 茗一亭;女童断臂十八年后起诉维权 超过除斥期间只获道义补偿[N];法制日报;2004年
2 朱造所 李经纬;是诉讼时效,,还是除斥期间[N];中国船舶报;2001年
3 薛文成;论合同解除权行使的除斥期间[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贾林青;保险索赔时效性质应是除斥期间抑或诉讼时效[N];国际商报;2010年
5 山东省兖州市烟草专卖局 张兴江;遇消费欺诈 请求撤销合同需注意时效[N];东方烟草报;2011年
6 ;解约权行使迟疑不得[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7 案例编写人 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周雯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法院 巢军;工伤认定的申请期限不是除斥期间[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本版编辑邋刘晓燕 黄星航 通讯员 陈忠强 竹雨;对股东大会瑕疵,股东要及时说不[N];人民法院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郝肖赞;论除斥期间[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2 曹嘉嘉;中国民间对日索赔时效与除斥期间问题浅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龚佳崴;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之区分及其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4 毛欣;二战期间被掳中国劳工对日索赔诉讼的法律问题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04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50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