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6 03:25

  本文选题:初始兴趣混淆 切入点:混淆性联想 出处:《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概念最早来自于1975年美国联邦第二巡回法院在“Grotrian,Helfferich,Schulz,Th.Steinweg Nachf.V.SteinwaySons”案中的判决。但是由于当时互联网上的商业广告、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商业行为并不普及,同时传统商标侵权理论能够很好的在线下商标侵权案件中发挥作用,因此,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在其提出之后的近20年一直处于“沉睡”的状态。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互联网的大范围应用,电子商务以及网络商业宣传行为以及其他网络商业行为的蓬勃发展,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开始“复苏”并且在商标侵权案件中的使用频率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无论是美国法院还是欧盟法院开始渐渐承认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由于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概念来自于法院的判决,其适用标准来自于个案的归纳,因此对于该理论的合法性、合理性基础以及适用的标准存在很大的争议。目前中国《商标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虽然并没有承认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理论,但是法院对待互联网环境下的商标侵权以及驰名商标的保护上所采用的标准却越来越接近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因此,本文意图通过案例阐述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历史,分析其合法性以及合理性的基础来明确其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基于对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理论本质的把握来重构该理论,廓清其不确定性,明确其适用的标准,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本文总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历史。本部分以时间发展为依据,通过对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展示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理论从“如果消费者在购买前产生了混淆性联想就构成商标侵权”,到美国联邦第九巡回法院的“只要存在初始兴趣转移,即便没有任何混淆的可能性,同样构成商标侵权”的扩张过程。第二部分是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困境。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理论来源于法院的判决而非立法机关的立法,因此其主要的困境在于其适用标准较为模糊。笔者在本部分从两个方面阐述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适用标准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一些案件分析非互联网环境下的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适用标准。另一方面,通过“Brookfield Communications,Inc.v.West Coast Entertainment Corp”、“Playboy Enterprises v.Welles”等案件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初始兴趣混淆的使用标准。第三部分是对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批判性反思。首先是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合法性反思。不论是美国的《兰哈姆法》,或者是欧共体的相关商标立法,均否定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其次,是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理论过度扩张了商标权人的权利范围,导致损害了竞争者正常的商业活动以及极大限制了非商业性的商标使用。第四部分是对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重构。在前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初始兴趣混淆的重构方案。由于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在具体适用过程中容易导致法院对“兴趣”的强调而忽视对“混淆”存在与否的判断,因此,本文提出以售前混淆替代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并具体指出判断售前混淆需要关注的因素。售前混淆理论不仅要起到保护商标权人合法利益,同时其必须要平衡商标权人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利益,防止商标权不合理掠夺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干涉正常的商业活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红波;“圣得西”商标之忧[J];中华商标;2002年08期

2 尚玉为 ,张丽丽;适应入世要求加大商标保护力度[J];黑河科技;2002年04期

3 赵桂英;论述商标及其价值[J];价格月刊;2003年03期

4 赵毓坤;民国时期的商标立法与商标保护[J];历史档案;2003年03期

5 洪建国;第四届淮海经济区商标保护协作会召开[J];中华商标;2003年01期

6 卞耀武;商标立法与商标法制[J];中华商标;2003年03期

7 杨彬,黄海洋;商标的保护问题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王春艳;加强商标保护 防止国外抢注[J];经营与管理;2005年09期

9 蒋国艳;商标反向假冒的法律探讨[J];桂海论丛;2005年04期

10 陈涛;如何运用商标保护老字号[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凯;;药品商标保护的最新进展[A];中国药学会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会议资料[C];2013年

2 瞿东亮;;如何运用商标保护战略防范商标侵权的风险和提高维权的力度[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3 孔德丽;;关于闲置商标的几点看法[A];哈尔滨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会刊暨2001年度获奖优秀理论文章调研成果汇编[C];2003年

4 蔡叶菁;;商标共存问题研究——原理、比较与建构[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5 刘佳婕;;论在先使用商标的保护[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6 路洋;;试论商标的显著性特征[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7 刘远山;夏余杨;;论我国商标侵权及其民事和行政法律制裁[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1辑)[C];2007年

8 姜斐斐;;论商标的淡化及其法律规制[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9 赵立春;;巧选商品项目,合理保护商标[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二部分)[C];2014年

10 李静冰;;缺乏内在显著性的著名商标是否受反淡化法的保护——2002年国际商标协会第124届年会模拟法庭辩论综述[A];入世后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实务研讨会暨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祚;15%内地知名商标境外遭抢注[N];广州日报;2004年

2 ;港澳台频频抢注内地商标[N];经理日报;2004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苏磊;南充名校商标资源亟待开发[N];南充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北方十一省市商标办案协作会在并举行[N];山西日报;2003年

5 见习记者 胡晓伟;你的商标你作主了吗?[N];天津日报;2005年

6 文雪梅;中国企业商标保护迫在眉睫[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7 记者 蒋鑫富 通讯员 王伟民;绍兴筑起商标“保护墙”[N];浙江日报;2004年

8 章韧;怪味楼主的商标大亨梦[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年

9 李戈修;商标更需全面保护[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年

10 肖崇;保护商标也要更新观念[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武;商标反淡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叶强;我国商标侵权治理的制度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黄晖;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徐聪颖;论商标的符号表彰功能[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魏森;论商标的淡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金YТ,

本文编号:1573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573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2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