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5 07:21
本文选题:反射性精神损害 + 因果关系 ; 参考:《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指:第二顺位受害人并没有承受来自于侵权行为人的直接打击,而是遭到了侵权行为人侵犯的第一顺位受害人的损害结果的反射,而造成的第二顺位受害人客观、真实的精神利益的减损或者精神健康的损害,并就此损害向侵权行为人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反射性精神损害是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精神损害类型,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精神健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精神利益的关注程度伴随着物质水平的增长也水涨船高,我国大陆地区各地法院频频出现涉及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案件。我国精神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指导思想落后、关于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规定稀少、模糊,法律不能对受害人因反射性损害造成的精神痛苦给予有效的救济。本文主要借鉴英美国家以及大陆法系国家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规定的合理、先进之处,构建与我国基本国情相契合、符合我国侵权法现状的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概念先行,通过具体案例中反映出的特点,总结出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将国内外法学理论中与反射性精神损害类似的概念逐一与反射性精神损害的概念进行比较和甄别,区分异同,使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内含更加准确、外延更加明晰。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让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确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笔者也论证了反射性精神损害性质的独特性:其虽然从损害发生的路径上表现为间接损害的形态、但实质上为直接损害。第二部分,笔者通过大量的阅读相关文献著作,汇总并分析了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几个典型国家——英、美、德、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司法实践中得经典案例。关于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英美法系的理论更加成熟和完善,对受害人的保护也更为周全,在几十年的理论发展中总结出了一套关于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规则和理论;大陆法系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对于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的评断倾向于更加实际的标准。但在此问题上德国与法国对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的要件要求的宽严程度相差甚远。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分析、论述的基础上,笔者分析并总结出了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即侵害事实、过错、违法行为和因果关系。由于反射性精神损害的特殊性——损害路径的反射性、表现形态的无形性,所以反射性精神赔偿与一般侵权赔偿相比构成要件也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存在两个损害结果;侵权人两个损害事实的主观心理态度要求不同;这两个损害事实是由一个侵权行为导致的;因果关系还包括时空上的近因关系、当时之间的亲密关系。第四部分是笔者对我国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分析以及对不足之处如何弥补的建议。我国大部分法官、法学家对于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没有足够的认识,鲜有重量级研究成果问世,立法指导思想落后、规定不够完善。受害人的精神健康、精神利益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特别是与第一顺位受害人无近亲属关系的第三人作为第二顺位受害人可以具有反射性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人主体资格的条件应当明文予以规定。笔者希望本文的分析对解决现实中的反射性精神损害难题有所帮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琦蓉;牛草;;贪官也累[J];四川监察;1999年06期
2 付平峰;;影响犬行为改变的因素[J];中国工作犬业;2007年04期
3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极寰;林文娟;王玮雯;杨杰;邵枫;;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的动态分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李娟;王敬欣;;反射性眼跳和自主性眼跳中的GAP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_5英才;梁i,
本文编号:1753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75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