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机动车善意取得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15 15:04
【摘要】:《物权法》规定动产可以善意取得,机动车性质上虽属于动产,但其可否善意取得却有疑问。盖其原因,动产以占有为公示方法,可赋予占有之公信力;不动产以登记为公示方法,可赋予登记之公信力。而机动车的物权变动模式却为“交付生效,登记对抗”,既不同于动产,也不同于不动产,占有和登记都是机动车的公示方法。究竟是否应当赋予机动车占有以公信力?或者是否应当赋予机动车登记以公信力?机动车是否可以善意取得?如果可以,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善意取得?这些问题需要进行详细的讨论。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以外,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学界不同的学者关于机动车善意取得问题的观点,从而提出了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即在机动车善意取得中,第三人是基于什么样的信赖而获得法律的特别保护的?第三人的信赖是否基于对占有之公信力的认可?或者是否基于对登记之公信力的认可?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我国机动车物权变动模式的内涵和域外立法。《物权法》第二十四条确立了我国机动车物权变动模式为登记对抗主义,对于“登记对抗”的含义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交付生效与登记对抗”,另一种是“合同生效与登记对抗”。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机动车等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以交付为生效要件,不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就登记对抗主义的域外立法而言,与法国、日本建立在债权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基础之上的公示对抗主义不同,我国物权变动模式是建立在动产交付基础上的机动车“登记对抗主义”的折衷模式。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了机动车善意取得能否适用善意取得理论基础来进行解释的问题。本文将善意取得理论基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界关于善意取得理论基础的传统学说,例如取得时效说、权利外形说等;第二阶段是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关于善意取得的诸种理论,例如交易安全保护理论、外观引致理论等。笔者认为机动车善意取得不能适用传统学说,但是可以适用新形势下的诸种理论。第四部分主要讨论机动车占有是否具有公信力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随着占有权利推定效力极大地弱化以及特殊动产领域登记制度取代占有成为物权的表征方式,占有无法再表征本权,加之我国法律并未赋予机动车占有以公信力,因此机动车占有是不具有公信力的。第五部分主要讨论机动车登记是否具有公信力的问题。笔者认为,从理论层面讲,我国法律并未赋予机动车登记以公信力;从实践层面讲,机动车登记公信力缺乏存在的基础;从技术层面讲,现有的机动车登记制度不完善,相关配套机制欠缺。因此,机动车登记也是不具有公信力的。第六部分主要讨论了登记对抗主义模式下机动车能够善意取得的类型和构成要件。笔者认为,基于占有或者登记自身公信力的缺乏,单独信赖占有或者登记都无法达到公信标准,只有同时信赖占有和登记才是公信力标准的最佳设计。换言之,只有机动车被出让人占有并且登记在出让人名下时,受让人才能因合理信赖而善意取得机动车所有权,即双重公示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贤国;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2 王冬梅;论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标准[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邵宇;论善意取得[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章正璋;善意取得若干疑难问题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任雪原;论善意取得[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陈国凤;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张乐;浅析善意取得之“善意”[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8 葛海,罗晓霞;试论占有脱离物的善意取得[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刘同庆;付嗣全;;“善意取得”构成要件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10 刘安宁;刘天福;;试论赃物的善意取得[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彭真明;方妙;;论证券无纸化下的善意取得——以股份公司股权为例[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2 杨元忠;;善意取得之善意时点问题——中国法律体系下的回答[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3 陈仕菊;;试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兼评我国《物权法》第106条的相关规定[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4 白冬冬;;不动产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吗?——论《物权法》第106条之欠妥[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3辑)[C];2007年

5 刘晓金;罗超群;;顾此,不可失彼——夫妻共有房屋第三人善意取得与隐名共有人所有权保护的平衡[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永林;善意取得的走私货不应予以追缴[N];检察日报;2005年

2 河南省项城市人民法院院长 赵振勇;浅议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

3 高忠祥 仝友胜;善意取得赃款、赃物应否退赃[N];联合日报;2005年

4 刘宏明;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效力[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5 翟国强;赃物能否善意取得[N];江苏法制报;2008年

6 朱林源;浅议担保物权的善意取得[N];江苏经济报;2004年

7 ;共有房屋交易适用善意取得[N];人民法院报;2001年

8 侯慧娟 及思伟;善意取得及司法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肖丕国 祁圣友;浅议赃物的善意取得[N];人民法院报;2004年

10 本报评论员 谢珂;“请君入瓮”[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秦伟;英美法善意原则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甄增水;民法中的善意[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学松;论善意取得[D];山东大学;2008年

2 房忠敏;论善意取得[D];吉林大学;2008年

3 徐世华;论我国赃物的善意取得[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孙潇;论善意取得的法律构造[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赵博;观念交付条件下善意取得适用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6 吴斌;赃物之善意取得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郎曙霞;赃物的善意取得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杨建华;论赃物的善意取得[D];河南大学;2010年

9 田云芝;论赃物的善意取得[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周继松;论善意取得的适用[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58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458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e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