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我国银行用户个人信息私法制度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04:06

  本文关键词:我国银行用户个人信息私法制度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银行用户个人信息属于个人金融信息中的一类,而二者又不是完全相似。因为个人金融信息从本质上看通常伴随着财产权与人格权的权利属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和金融行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与银行之间也产生了更为广泛的联系,个人金融信息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个人金融信息的价值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中已经得到了几何倍数的放大,甚至被某些不法分子看成了可以牟利的工具。关于个人金融信息的权利属性在学界也有着很多的说法,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其一定带有人格权的权利属性和财产权的权利属性,一旦银行用户的个人金融信息被银行泄露就会给银行用户造成很大的困扰,甚至可能发生用户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危险。而当下,银行侵害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经常发生,比如非法出卖用户个人信息、擅自披露用户个人信息等。所以,有必要对个人金融信息的性质及范围进行探讨,并研究银行泄露用户个人信息行为应当承担何种的责任。因为,银行用户个人信息具有双重权利属性,是十分值得私法制度对其进行保护的。所以,我国应该建立起一个有关于银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私法制度。
【关键词】:个人金融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 侵权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引言8-1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
  • 1.1.1 研究背景8
  • 1.1.2 研究意义8
  • 1.2 研究的创新点8-9
  • 1.3 研究框架9-10
  • 第2章 银行用户个人信息的范围和性质10-15
  • 2.1 个人金融信息的内涵和外延10-12
  • 2.1.1 个人金融信息的定义10-11
  • 2.1.2 个人金融信息的范围与分类11-12
  • 2.2 个人金融信息的权利属性12-13
  • 2.2.1 个人金融信息的人格权属性12-13
  • 2.2.2 个人金融信息的财产权属性13
  • 2.3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意义13-15
  • 2.3.1 保护个人金融信息是保护个人权利的需要13-14
  • 2.3.2 保护个人金融信息是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的需要14
  • 2.3.3 保护个人金融信息是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14
  • 2.3.4 保护个人金融信息是推进信息化发展的需要14-15
  • 第3章 银行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表现15-19
  • 3.1 过度收集行为15-16
  • 3.2 不当保管行为16
  • 3.3 擅自披露行为16-17
  • 3.4 擅自使用行为17
  • 3.5 非法出售行为17-19
  • 第4章 银行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责任形式及其理论基础19-28
  • 4.1 银行作为合同主体承担的违约责任19-22
  • 4.1.1 银行作为合同主体承担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19-20
  • 4.1.2 银行作为合同主体承担违约责任的义务来源20-21
  • 4.1.3 银行作为合同主体承担违约责任的适用情形21-22
  • 4.2 银行作为泄露信息方承担的侵权责任22-28
  • 4.2.1 银行作为泄露信息方承担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22-24
  • 4.2.2 银行作为泄露信息方承担侵权责任的义务来源24
  • 4.2.3 银行作为泄露信息方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24-26
  • 4.2.4 银行作为泄露信息方承担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26-28
  • 第5章 我国银行用户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的构建28-41
  • 5.1 我国银行用户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的确立需求与价值定位28-33
  • 5.1.1 我国对银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现状28-30
  • 5.1.2 我国对银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0-31
  • 5.1.3 我国银行用户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的价值定位31-33
  • 5.2 我国银行用户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构建模式之选择33-38
  • 5.2.1 发达国家银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概况33-35
  • 5.2.2 我国银行用户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构建模式的多元化选择35-38
  • 5.3 我国银行用户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的具体构想38-41
  • 5.3.1 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进程38
  • 5.3.2 其他私法制度为银行用户个人信息提供保护38
  • 5.3.3 在监督层面加强对银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工作38-39
  • 5.3.4 积极构建银行业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机制39
  • 5.3.5 建立以民事责任为主的责任追究制度39-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5
  • 后记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斌;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王豫凌;;银行卡功能的扩展及对我国银行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8年26期

3 李爱军,石洪波;网络银行──银行电子化的必然趋势[J];理论探索;1998年06期

4 王宇峰;美国银行电子化作业及其法律问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5 孙淑云;略论银行电子化风险控制中的法律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刘健辉;网络银行及其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福建金融;2005年01期

7 张红英;“微小行为”与员工素质培训[J];探索与求是;2000年04期

8 呼应,陈艳;谈我国网上银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龙婷婷;;对推进我国网络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范思琦;试论中国网络银行的构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耿志民;;网上银行的发展及监管研究[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2 童晓霞;肖联民;周莉;;防范信息网络风险 促进金融生态平衡[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孔丽频;招行打造网络银行[N];中国改革报;2000年

2 马蔚华;网上银行发展研究的新成果[N];河南日报;2004年

3 陈岚桦;银行长队何时能缩短[N];海南日报;2007年

4 陈岚桦;银行长队为何越排越长[N];市场报;2007年

5 郑钧天 叶健;银行是否应延时营业[N];青岛日报;2012年

6 肖怀洋;银行电子化才刚刚开始[N];证券日报;2013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电商改变银行[N];证券时报;2013年

8 陈玮玲;以客户为中心实施银行再造[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9 新疆财经学院 王东;试论我国银行电子化的发展策略[N];新疆科技报(汉);2001年

10 本报行业应用编辑部;银行大集中[N];网络世界;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爱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魏文军;中国银行业结构与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宋安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桂泽发;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和智;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陈洪转;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良;我国银行电子化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陈维娜;基于BPM的银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架构设计[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年

3 周国建;银行大前置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王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同质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景泓峰;我国银行用户个人信息私法制度保护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6 陈鲤平;我国发展网上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7 王宇佳;浅析我国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及对策[D];厦门大学;2002年

8 吴亚莉;瑞典网上银行发展的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周兴;网络银行(业务)特殊风险分析及其控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高明;网络银行的经营管理与风险防范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银行用户个人信息私法制度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62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3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