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借名登记行为的私法效果
发布时间:2020-05-12 11:52
【摘要】:近年来,不动产借名登记案件日益增多。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则指引,在解决不动产借名登记纠纷的司法实践中也日益凸显出执行标准不一、权利保护位阶混乱等问题,无法及时平息不动产借名登记纠纷,实现定纷止争的司法效果。基于此认识,本文将结合相关判例理顺不动产借名登记之法律属性、合同效力以及物权归属等相关法律问题,探寻司法认定不动产借名登记行为之可行及有效路径。因不动产借名登记行为性质的复杂性,无法将其归纳为一种相似的法律行为,本文建议按照直接借名行为和间接借名行为的构成条件进行区别认定。针对不动产借名登记所涉合同效力的认定,应以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为基准,并结合借名协议和不动产买卖合同的效力进行综合判定。而对于不动产借名登记行为中借名财产的物权归属,应该区分为静态情形及动态流转两种情况并作出不同处理。除引言与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我国不动产借名登记行为的现存问题。首先,从纷繁复杂的案例中归纳出我国不动产借名登记行为的主要表现类型;其次,对我国不动产借名登记行为的司法认定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阐述我国现阶段不动产借名登记行为的司法实践困境。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不动产借名登记行为的性质。通过对相关学说进行归纳、评析,进而提出不动产借名登记行为的性质应区别认定:在间接借名行为中,根据出名人是否向第三方明示借名人之情状,可分别构成间接代理之显名代理与隐名代理;而直接借名行为则与经过被冒名人同意之冒名行为类似。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不动产借名登记所涉合同的效力。首先,分析借名协议效力的理论纷争;其次,阐述不动产买卖合同效力认定的现存问题,进而提出借名登记所涉合同不成立合同联立;最后,统一论证借名协议或不动产买卖合同无效时的法律后果。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不动产借名登记的物权归属。其一,借名财产在静态情形下的物权归属;其二,在不动产被借名登记之后,因法律上或事实上的其他原因发生借名财产被转让、被强制执行等其他物权变动情形时借名财产的物权归属。第五部分,主要提出了解决不动产借名登记纠纷的建议。一是出台统一的案例指导或审判意见规范,倡导综合认定借名登记事实的成立;二是明确借名登记纠纷中的权利保护位阶,审慎地平衡好冲突各方的权利保护天平。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3.2
本文编号:2660176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圆;;论信托的性质与我国信托法的属性定位[J];中外法学;2015年05期
2 陈平;;借名购房行为的效力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5年07期
3 陶丽琴;陈永强;;不动产事实物权的适用与理论阐释[J];现代法学;2015年04期
4 马一德;;借名买房之法律适用[J];法学家;2014年06期
5 金印;;冒名处分他人不动产的私法效力[J];法商研究;2014年05期
6 赵秀梅;;借名登记合同中的法律问题[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7 马强;;借名购房案件所涉问题之研究——以法院裁判的案件为中心[J];政治与法律;2014年07期
8 陆青;;合同联立问题研究[J];政治与法律;2014年05期
9 林文彪;;房地产诉讼之证明妨碍研究——以《民事证据规定》第75条为中心[J];法律适用;2014年05期
10 冉克平;;论借名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J];法学;2014年02期
,本文编号:2660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660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