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声音商标的立法完善
发布时间:2020-08-31 13:38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比之以往,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为残酷的竞争压力,生产者、销售者为获得更高额的利益,充分发挥其求生的本能和获利的欲望,使用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能去吸引消费者。过去,商家品牌最大的作用就是吸引人的眼球,提高自身在消费者眼中的认可度,而现代的竞争环境则要求生产商们充分利用消费者的各个感官,全方位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促使商标的内涵已不仅仅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图案、图形等形式,而是将其触角伸向了不同的感官领域,例如声音、嗅觉、触觉。但就目前传统商标保护的立法规范来看,其远远不足以满足新出现的商标类型的保护程度,如果继续适用以往商标法的规定去解决新的商标类型所产生的问题,是有欠缺的。因为有很多方面已经不再可以适用原来的《商标法》的规范,有太多的领域不曾涉及到,无法充分解决纠纷,因此本文主要就我国关于声音商标保护的立法规范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如何保护声音商标立法建议,以此完善我国的商标立法。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声音商标的基本概念进行解读,主要谈到声音商标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充分阐明声音商标的特殊所在,并分析总结了声音商标的取得要件。根据现有文献看来,我国对于声音商标这个新的商标类型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充分,对其认识的还不够详细,很显然还处于最基础的阶段,文献相关的撰写也大多涉及其特征和取得要件上的探究,对声音商标还没有特别全面的认识,同时,笔者还注意到即使是在整个国际社会中,对声音商标的概念也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和结论,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认清一个新型事物的本质,那么首先必然需要了解其基本概念为何,这是对其做更为深刻的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总结我国现有的关于声音商标的立法规定以及侵犯声音商标权利的行为的主要情形,以及表明现今的商标保护制度不符合日趋发展的新型产生的商标类型的需要,并明确的道出其中规定的不足之处。新型商标的产生,给商家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对于声音商标的相关规定还有待完善,规定的相关内容还十分浅显薄弱,并且没有充分考虑到声音商标的特殊性所在,将之与传统商标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以及进行相同的立法规定是有欠妥当的,而其中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关于实践中必然会碰到的侵权问题,涉及的实在太少,很多管理部门时常在对声音商标的侵权行为进行处理的时候,并没有积极的采取新的、科学的办法进行规范,还是在运用着以往的老方法,很明显忽视了声音商标其内在的独特性,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谈论如何对声音商标进行立法方面的完善,也只是空谈而已;第三部分是通过对部分国外相关声音商标的立法规定的研究,分析对于我国声音商标立法而言有用的借鉴意义。各国、各地区充分立足于国内、地区内的基本实情对声音商标进行立法上的规定,这对完善我国商标的立法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参考价值,并且笔者通过总结发现,它们在对声音商标进行立法规范之时所依据的法律理念以及在保护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措施相互之间是没有多大差别的;第四部分则提出完善我国声音商标立法的相关措施,同时进行一些立法上的浅显建议,以期对健全我国的声音商标法律规范有所帮助。据笔者了解,近几年来,声音商标的发展势头有些不可阻挡,在国际社会中广泛的得到认可,很多在整个世界有名的大企业都十分的重视声音商标的发展,纷纷进行了注册以期得到法律上的保护。据此,在充分吸收国外相关经验的情形下并依据本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新修订了《商标法》,其中规定声音也可作为商标要素进行申请,这对于声音商标的保护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然而,声音商标作为新型的商标类型,其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自我特征,与传统商标有很大的区别,在实际适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若还是只适用之前的商标法律去解决商标的侵权问题,笔者认为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为了适应新形势新问题,进一步完善《商标法》中对声音商标的立法规范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3.43
本文编号:2808876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3.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太平;;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相似性与混淆可能性之关系[J];法学研究;2014年06期
2 杨延超;;声音商标的立法研究[J];知识产权;2013年06期
3 韩景峰;;商标法中在先权利的法理分析[J];知识产权;2012年10期
4 王利明;;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J];法学家;2012年01期
5 何炼红;何文桃;;声音商标注册保护的域外考察及启示[J];法学杂志;2011年05期
6 刘燕;;商标抢注行为浅析与防范[J];政法论坛;2010年05期
7 宋林莉;;解决商标抢注问题的法律分析[J];中华商标;2009年11期
8 黄国华;刘俊;;论我国未注册商标法律保护的制度缺陷及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8年33期
9 杨延超;;表演者精神权利结构与本质探析[J];法学论坛;2007年01期
10 冯晓青;;商标权的限制研究[J];学海;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湘辉;知识产权权利冲突解决论[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叶诗倩;声音商标的法律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2 曾铁山;非传统商标的法律保护[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08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808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