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专利间接侵权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7 07:37
   专利制度一方面通过赋予专利权人实施其发明的独占权利以鼓励创新,同时又对专利权的实施进行约束,避免专利权的滥用,从而平衡专利权人与公众之间的利益。一般专利侵权理论根据全要件原则来判定专利侵权是否成立,简单来说,行为人须实施了专利的完整技术方案方构成专利侵权。然而,一般侵权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现实中无法解决专利权人与其他利害关系人之间的所有矛盾。具体而言,针对自身未实施专利技术,但帮助、诱导他人实施专利的行为,一方面该帮助、诱导行为事实上损害了专利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无法通过一般侵权规则对该帮助、诱导行为进行规制。这也就是设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由来,其与一般直接侵权共同构成了相对完善的专利侵权法律制度。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国家,我国在间接侵权问题上的立法上较晚,直至2016年才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出台专门针对专利间接侵权的法律规定。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的专利制度整体起步较晚,在司法实践上至1993年才出现首起专利间接侵权案例。另一方面在前两次专利法修订过程中出于特殊原因的考虑,我国最终也放弃了对专利间接侵权进行立法。相对应的,由于立法和案例的缺失,理论界对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研究也因此相对不足。本文在结合理论和实际案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讨间接侵权的性质、在侵权法律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具体构成要件等问题。本文第一章介绍了专利间接侵权的含义,并重点围绕已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规定的帮助侵权和诱导侵权两种类型进行说明。同时,第一章对我国与专利间接侵权相关的立法和司法历程进行了回顾。第二章结合理论和实际案例具体地分析了间接侵权的性质和构成要件。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本文支持2016年司法解释中所采用的将具有争议的诱导侵权囊括在间接侵权范围之中的模式。在关于间接侵权和共同侵权的关系问题上,本文通过对共同侵权的一般共性以及专利间接侵权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尤其是考虑到民法上共同侵权理论在适用专利间接侵权问题上的限制,认为间接侵权应独立于共同侵权而构成一种单独的侵权责任,并在责任承担上无须与他人共担连带责任。针对同样争议较大的关于直接侵权的存在是否为间接侵权成立的前提问题上,本文认为原则上可以将直接侵权作为认定间接侵权的前提,但应对其中的“直接侵权”作灵活变通理解,尤其是针对仅由普通个人实施专利的情形,应理解为“专利的实施”,而非“专利侵权”。此外本文建议引入“控制或引导”规则,将符合条件的通过帮助或诱导形式实施的侵权行为直接利用直接侵权规则进行规制。在间接侵权的主观要件上,目前立法中的“明知”应理解为包括故意和过失。客观要件上,为完善间接侵权的覆盖范围,除了“专用品”侵权外,本文建议纳入对“非专用品”侵权行为的规制。本文第三章基于之前的分析,对我国关于间接侵权立法和司法实践给出笔者自己的意见。一方面为间接侵权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素材,另一方面也对未来的立法和司法表达出一定的期待。
【学位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3.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专利间接侵权的含义以及法律现状
    第一节 专利间接侵权的含义
    第二节 专利间接侵权的法律现状
        一、我国专利间接侵权的立法现状
        二、我国专利间接侵权的司法现状
        三、我国立法和司法之困境
第二章 专利间接侵权的性质和构成要件分析
    第一节 各国专利间接侵权法律制度概况
        一、美国
        二、日本
        三、德国
    第二节 专利间接侵权的立法模式
        一、诱导侵权的立法需求
        二、专利间接侵权与共同侵权的关系
    第三节 专利间接侵权的构成要件分析
        一、专利间接侵权是否以直接侵权为前提
        二、专利间接侵权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第四节 专利间接侵权的责任承担
第三章 专利间接侵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专利间接侵权的独立性
    第二节 诱导侵权的立法
    第三节 专利间接侵权构成要件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璐;;3D打印技术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构建[J];法制博览;2017年29期

2 茅金新;;诌议3D打印的专利间接侵权[J];法制博览;2015年21期

3 吕成伟;;技术并不中立,法律亦无常形——从“快播案”谈新技术引发的著作权间接侵权[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6年03期

4 刘潮军;;我国专利间接侵权的现状与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30期

5 李婷婷;;论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J];法制与社会;2011年07期

6 葛印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之探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5期

7 祁琳;;论专利的间接侵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4期

8 毛克盾;;浅论中国间接侵权制度的设置[J];法制与社会;2011年17期

9 李梁钰;;网络间接侵权的认定[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年04期

10 张宏;;专利间接侵权基本问题简析——以各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比较为视角[J];商品与质量;2010年S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晓燕;云计算专利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盼盼;著作权间接侵权立法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9年

2 凌茹;向普通消费者提供专用品之专利间接侵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9年

3 罗沪光;专利间接侵权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年

4 吕力加;专利间接侵权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5 赵文灵;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建构[D];南京财经大学;2018年

6 甘倩茜;3D打印技术专利间接侵权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8年

7 石灿华;C2C平台提供商对假货交易的间接侵权责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8 何胜林;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9 陈刚;专利间接侵权的判定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0 李建忠;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73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8736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d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