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惊吓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0 02:38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自身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化,侵权行为下的法律关系,也由单纯的两者关系开始演变出三角关系,第三人惊吓损害赔偿正是这样一种三角关系。在第三人惊吓损害中,侵权行为不仅导致侵权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受到了损害,而且对于目睹整个侵权行为的过程和损害结果的第三人也造成了惊吓损害。对于直接受害人的损害,侵权行为人应当予以赔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由此受到伤害的第三人,是否能够提供救济,各国法律却有不同的规定。我国的现行法律尚未对第三人惊吓损害的赔偿作出具体规定,但是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却已经陆续出现了第三人惊吓损害要求赔偿的司法案件。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导致我国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有较大的差异,不仅判决理由各有不同,赔偿标准也各有差别,严重影响了我国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因此本文由此出发,在探寻我国是否应当对第三人惊吓损害进行赔偿的基础上,寻求我国第三人惊吓损害赔偿的救济路径,以及责任限制条件。第一部分,从典型案例出发,对案例对比分析,笔者发现我国法院首先对于第三人惊吓损害是否能够得到赔偿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其次对于认可第三人惊吓损害能够得到赔偿的法院,在判决...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典型案例分析
一、黑龙江“郝心蕊”案
二、安徽省“马彤彤”案
第二节 提出问题
一、适用法条的请求权基础不明
二、个案差异大,有违公平原则
第三节 第三人惊吓损害制度
一、第三人惊吓损害制度概述
二、第三人惊吓损害的性质
第二章 赔偿与否的价值考量
第一节 不予赔偿的考量
一、精神伤害是短暂或微不足道的
二、损害难以认定,易于伪装
三、政策因素的考量
第二节 赔偿的价值考量
一、人的精神层次的现实需求
二、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发展为确定精神痛苦提供了条件
三、责任构成的限定条件避免了滥诉
四、金钱赔偿具有救济意义
第三章 救济路径
第一节 立法例上救济途径的简要考察
一、以健康权受侵害为救济途径——大陆法系
二、以过失侵权为救济途径——英美法系
三、立法例分析
第二节 责任构成的限制条件
一、区分受害人层级
二、初级受害人
三、次级受害人
四、综合分析
第四章 我国第三人惊吓损害赔偿制度构建
第一节 探寻我国立法上的救济途径
一、我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分析
二、第三人惊吓损害与“丧亲之痛”
三、对“健康权”作扩大解释
第二节 具体制度构建
一、区分受害人层级
二、损害结果的认定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探究中国精神医学两千年[J]. 陈一鸣. 精神医学杂志. 2015(06)
[2]第三人视域下故意侵权精神痛苦损害赔偿责任的认定[J]. 夏琳. 河北学刊. 2014(05)
[3]英美法上第三人精神受刺激案型的处理其借鉴意义——以第三人派生的请求权与独立的请求权及其关系为视角[J]. 孙维飞.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2(03)
[4]试论第三人间接损害赔偿问题——以日本的学说及实践为中心[J]. 周江洪.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2(03)
[5]第三人惊吓损害的法教义学分析——基于德国民法理论与实务的比较法考察[J]. 朱晓喆.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2(03)
[6]惊吓损害、健康损害与精神损害——以奥地利和瑞士的司法实践为素材[J]. 谢鸿飞.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2(03)
[7]奥地利“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的最新发展及其借鉴[J]. 刘朋. 当代法学. 2012(02)
[8]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解释论框架[J]. 叶金强. 法学家. 2011(05)
[9]浅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规则——英美法相关经验对我国法的启示[J]. 陈雪仪. 文学教育(中). 2011(07)
[10]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J]. 鲁晓明. 法学家. 2010(01)
博士论文
[1]美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研究[D]. 邓冰宁.吉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惊吓损害赔偿问题研究[D]. 张长迎.华东政法大学 2016
[2]第三人惊吓损害赔偿责任研究[D]. 杨莉莉.华东政法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27049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典型案例分析
一、黑龙江“郝心蕊”案
二、安徽省“马彤彤”案
第二节 提出问题
一、适用法条的请求权基础不明
二、个案差异大,有违公平原则
第三节 第三人惊吓损害制度
一、第三人惊吓损害制度概述
二、第三人惊吓损害的性质
第二章 赔偿与否的价值考量
第一节 不予赔偿的考量
一、精神伤害是短暂或微不足道的
二、损害难以认定,易于伪装
三、政策因素的考量
第二节 赔偿的价值考量
一、人的精神层次的现实需求
二、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发展为确定精神痛苦提供了条件
三、责任构成的限定条件避免了滥诉
四、金钱赔偿具有救济意义
第三章 救济路径
第一节 立法例上救济途径的简要考察
一、以健康权受侵害为救济途径——大陆法系
二、以过失侵权为救济途径——英美法系
三、立法例分析
第二节 责任构成的限制条件
一、区分受害人层级
二、初级受害人
三、次级受害人
四、综合分析
第四章 我国第三人惊吓损害赔偿制度构建
第一节 探寻我国立法上的救济途径
一、我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分析
二、第三人惊吓损害与“丧亲之痛”
三、对“健康权”作扩大解释
第二节 具体制度构建
一、区分受害人层级
二、损害结果的认定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探究中国精神医学两千年[J]. 陈一鸣. 精神医学杂志. 2015(06)
[2]第三人视域下故意侵权精神痛苦损害赔偿责任的认定[J]. 夏琳. 河北学刊. 2014(05)
[3]英美法上第三人精神受刺激案型的处理其借鉴意义——以第三人派生的请求权与独立的请求权及其关系为视角[J]. 孙维飞.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2(03)
[4]试论第三人间接损害赔偿问题——以日本的学说及实践为中心[J]. 周江洪.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2(03)
[5]第三人惊吓损害的法教义学分析——基于德国民法理论与实务的比较法考察[J]. 朱晓喆.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2(03)
[6]惊吓损害、健康损害与精神损害——以奥地利和瑞士的司法实践为素材[J]. 谢鸿飞.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2(03)
[7]奥地利“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的最新发展及其借鉴[J]. 刘朋. 当代法学. 2012(02)
[8]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解释论框架[J]. 叶金强. 法学家. 2011(05)
[9]浅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规则——英美法相关经验对我国法的启示[J]. 陈雪仪. 文学教育(中). 2011(07)
[10]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J]. 鲁晓明. 法学家. 2010(01)
博士论文
[1]美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研究[D]. 邓冰宁.吉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惊吓损害赔偿问题研究[D]. 张长迎.华东政法大学 2016
[2]第三人惊吓损害赔偿责任研究[D]. 杨莉莉.华东政法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27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927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