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论通过网络涉外侵害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

发布时间:2020-12-27 12:06
  现代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网络使用的日益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整个社会都享受着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的益处。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的传播面更为广阔、传播速度更加迅猛。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接触到各类智力成果的方式更为多样,与此同时,通过网络涉外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也与日俱增。为保护知识产权,各国逐渐开始将目光投向涉外侵害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之专门规定的制定上。美国、德国为解决涉外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的各类问题,先后制定了专门的法律规定以为其国家的司法实践提供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虽然专门规定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适用规则,但并未对通过网络涉外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法律适用作出专门的规定。不仅如此,该法关于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适用规则诚然有不尽完美的地方:对意思自治原则作出了过于严格的限制;没有引入最密切联系原则。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基于通过网络涉外侵害知识产权行为之法律适用的基本理论阐释,考察和借鉴国际社会关于通过网络涉外侵害知识产权行为之法律适用规则的合理内核,剖析我国现行国际私法关于涉外侵害知识产权行为之法律适用规则的基本...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知识产权基本理论阐释
    (一) 知识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1.知识产权的概念
        2.知识产权的特征
    (二) 知识产权的内容
        1.专利权
        2.商标权
        3.著作权
    (三) 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的新变化
        1.知识产权的无形性进一步增强
        2.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受到冲击
        3.知识产权的利益排他性受到挑战
    (四) 通过网络涉外侵害知识产权的表现与危害
        1.涉外民商事关系之界定
        2.网络侵权行为之界定
        3.通过网络涉外侵害知识产权行为之界定
        4.通过网络涉外侵害知识产权的表现
        5.通过网络涉外侵害知识产权的危害
二、通过网络涉外侵害知识产权之法律适用的域外考察
    (一) “分割论”与“统一论”之争
    (二) 《ALI原则》的启示
    (三) 《CLIP原则》的启示
    (四) 韩、日《知识产权国际私法原则》的启示
三、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之法律适用的规定
    (一) 基本特点
        1.通常适用被请求保护地法律
        2.可以适用意思自治原则
        3.没有引入最密切联系原则
    (二) 主要缺陷
        1.对意思自治原则限制过于严格
        2.最密切联系原则缺位
        3.没有同时兼顾被请求地规则和权利来源地规则
        4.立法表述不够精准
四、我国通过网络涉外侵害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规则之构建
    (一) 合理规定意思自治原则
    (二) 引入最密切联系原则
    (三) 兼顾被请求保护地规则和权利来源地规则
        1.被请求保护地规则
        2.权利来源地规则
    (四) 法条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识产权侵权专属管辖之驳论[J]. 阮开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2]互联网时代涉外商标侵权管辖法律问题研究[J]. 徐伟功,郝泽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3]涉外侵权法律选择中的“侵权行为地”界定——从侵权一般冲突规则的解释切入[J]. 林强.  现代法学. 2018(04)
[4]中国涉外知识产权侵权协议管辖制度之完善[J]. 王煜.  出版发行研究. 2017(11)
[5]中国涉外网络版权侵权诉讼的实证分析[J]. 徐剑.  出版科学. 2017(01)
[6]我国涉外侵权法律适用规则的完善——基于私人自治与政府规制的经济学思考[J]. 李婧.  河南社会科学. 2017(01)
[7]跨国知识产权管辖权问题研究[J]. 邓文斌.  中国出版. 2016(20)
[8]论意思自治原则在涉外侵权中的扩张适用[J]. 唐卫华.  政治与法律. 2014(11)
[9]我国侵权冲突法的演进及其最新发展[J]. 王晓勇,邹国勇.  江西社会科学. 2014(02)
[10]分割法:涉外侵权法律适用中的二元价值追求[J]. 袁发强.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3(01)



本文编号:2941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941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0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