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践行友善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2 01:13
  友善是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并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品质,是现阶段国家倡导的应然的人际关系状态。作为道德,友善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不免要与同样为社会治理方式的法律发生碰撞与融合,这是社会建设的必然。民法作为平等主体间规制权利义务的法律制度,参与人们大部分的社会生活,容易与友善结合也需要友善思想的践行。道德与法律长久以来就从各个角度被人们所争论,友善思想与民法制度正是其时代发展中新的表现。二者的发生发展有着不同的历史原因和运行轨迹,各有其自身特点,友善思想强调利他优先,而民事法律制度维护私权,所以相互融合并具体实践绝非易事,就算已经存在于民事法律制度中的友善思想也有不适时、不适用等问题。研究现实中出现的践行问题,并剖析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是我们探索友善之民法的重点,也是寻求友善思想与民法制度最佳契合点的关键。通过对友善思想和民事法律制度践行友善思想现状的分析,不仅可以探索人民群众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新途径,更为现代民事立法指明了方向,对法治中国的建立有着重大意义。文章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绪论。阐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对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介绍了研究方... 

【文章来源】: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现有民事法律制度中的友善思想
    2.1 友善思想的内容
        2.1.1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2.1.2 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2.1.3 友善思想的概念
    2.2 友善思想影响民事法律制度的三个维度
        2.2.1 平等待人与民法原则
        2.2.2 与人为善与民法原则
        2.2.3 环境友善与民法原则
第三章 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践行友善思想的不足
    3.1 民事法律制度中友善思想的不充分
        3.1.1 物权制度中友善思想的不充分
        3.1.2 债权和亲权相关制度中友善思想的不充分
        3.1.3 民事诉讼制度中友善思想的不充分
    3.2 民事法律制度中友善思想的滞后性
        3.2.1 物权制度中友善思想的滞后性
        3.2.2 债权和亲权相关制度中友善思想的滞后性
        3.2.3 民事诉讼制度中友善思想的滞后性
    3.3 民事法律制度中友善思想的实践性较弱
        3.3.1 物权制度中友善思想的实践性较弱
        3.3.2 债权和亲权相关制度中友善思想的实践性较弱
        3.3.3 民事诉讼制度中友善思想的实践性较弱
第四章 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践行友善思想不足的原因
    4.1 我国传统重刑轻民思想的影响
        4.1.1 我国古代民刑政治制度重视程度不同
        4.1.2 我国古代法律与道德的界限模糊
        4.1.3 我国现代民事法律发展起步较晚
    4.2 市场经济维护私利的影响
        4.2.1 个人财产的累积转换物质观念
        4.2.2 个人私权的泛化助长利己风气
        4.2.3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不良社会关系
    4.3 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
        4.3.1 “善治”理念的不足
        4.3.2 立法过程的缓慢
        4.3.3 治理制度的友善性
第五章 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进一步践行友善思想的建议
    5.1 在民事立法阶段融入友善思想
        5.1.1 将友善思想融入民事立法精神
        5.1.2 将友善思想融入民事制度体系
    5.2 在民事执法阶段秉持友善思想
        5.2.1 友善思想融于社会共治理念
        5.2.2 社会共治理念推动民事执法活动
    5.3 在民事司法阶段践行友善思想
        5.3.1 运用优秀民法文化助力司法实践
        5.3.2 提高司法工作人员友善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本文编号:2992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992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c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