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对标世界一流专利审查机构的制度经验与改革应对

发布时间:2021-06-07 17:21
  中国专利审查机构亟待借鉴西方成熟经验,完善现代化治理模式。对标世界一流专利审查体系,美国、欧洲、日本的专利审查机构注重审查机制设计与制度调整,对于专利审查的流程、功能、效用经济学研究更为深刻,调控手段更加科学、更具时效,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弹性、服务便捷性与机构智能化,引领着全球专利审查体系的改革趋向。在当前《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制定的时间窗口,中国专利审查机构亟待树立专利质量中心的价值理念,主动谋求由数量大国向质量强国的转变:在专利制度框架内,同步改善专利审查的质量和效率,实施审查流程优化,强化组织机构保障,全面提升审查制度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专利审查机构与国家司法、科技、经济、产业、金融、贸易政策协同,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国家竞争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文章来源】:中国软科学. 2020,(02)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对标世界一流专利审查机构的制度经验与改革应对


专利审查机构的功能定位

曲线,发明专利,曲线,专利


低质量专利表现为技术本身创新性、文本撰写规范性和专利保护范围不足,是各国专利审查机构共同面对的难题。专利审查员需要在低质量申请中耗费更多时间进行检索、答复与决策,继而影响到审查机构的成本和效率(Lei 和 Wright,2017)。现阶段,中国专利申请的创新性及撰写质量整体较低(刘洋等,2012)。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2011—2017年国家无费视撤和视放比重的中位数分别为12.9%、12.6%、11.8%、10.7%、11.8%、8.8%、8.5%,个别省份历史峰值甚至超过30%。图2对比了四个不同阶段中国发明专利的生存曲线。可以看出,1995至2010年间,曲线形态更加陡峭,越来越多比例的专利在授权后短时间内就放弃了专利权。大量专利进入申请阶段后不缴纳审查费用,或者权利过早失效,说明我国专利审查制度授权标准未能有效调节数量增长,也暴露出现行国情体系下专利制度成本机制弱化等问题。在政策激励和申请人自利性策略行为(包括放弃专利的转化实施性、主动缩小权利范围等)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对低质量专利的过滤远非充分(Dang 和Motohashi,2015)。尽管专利实际产业应用价值较低,但创新主体依然实施专利申请,不仅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也干扰了第三方对创新能力的判断,影响到后续的创新投入与政策制定。中国低质量专利问题还突出表现为实用新型比重过高。我国现行《专利法》中,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统称“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制度的设立,旨在不增加审查业务压力的情况下,对简单产品结构的技术提供低成本专利保护。然而,国家专利统计年报显示,2018年中国国内414.7万件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占比达49.8%,其数量已经超过全球实用新型申请总量的96%。实用新型的过度增长引发了专利制度体系失衡:一是大量实用新型与发明的同日申请,形成了专利主题和保护范围相似的技术方案(2017年达到38.5万件),容易产生制度冲突,并造成资源浪费①。二是实用新型专利不经过实质性审查,权利相对不稳定,但在部分司法和无效判例中却难以被无效,其在为创新主体带来学习效应的同时,也可能抑制高水平发明创造的动机。三是持续增长的实用新型专利已经在技术市场融资和高企税收优惠等方面形成了并不准确的信号效应(毛昊等,2018)。如果将其排除出相应政策之外,则又限制了实用新型制度的应有功能,引发了继续强化还是大幅弱化实用新型制度的政策困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创新能够摆脱“实用新型专利制度使用陷阱”吗[J]. 毛昊,尹志锋,张锦.  中国工业经济. 2018(03)
[2]策略性专利诉讼模式:基于非专利实施体多次诉讼的研究[J]. 毛昊,尹志锋,张锦.  中国工业经济. 2017(02)
[3]关于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若干问题的思考[J]. 韩秀成,李牧.  管理世界. 2016(05)
[4]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J]. 张杰,高德步,夏胤磊.  中国工业经济. 2016(01)
[5]中国专利激增的动因及其质量效应[J]. 龙小宁,王俊.  世界经济. 2015(06)
[6]基于过程管理的中国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 刘洋,温珂,郭剑.  科研管理. 2012(12)
[7]诉讼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及其解释——以契约纠纷的基层法院判决书为例的经验研究[J]. 张维迎,柯荣住.  中国社会科学. 2002(02)



本文编号:3216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216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5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