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赔偿同案同判:实证检验和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1-08-05 07:51
同案同判是司法公正的灵魂。精神损害往往不可直接测定,赔偿数额也难以客观确定。基于拆分策略,对精神损害赔偿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原告性别、年龄、赔偿标准、原(被)告责任及是否聘请律师、被告承担责任能力等相同的法律事实维度上,精神损害赔偿实现了同判,但是在伤残等级上赔偿金额差异巨大,这反映出法官以身体伤害作为衡量精神损害的有效替代,尽力维持判决的一致性。未来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当通过明确定价方法来实现同案同判,从根本上推动司法实践迈向司法公正。
【文章来源】:学术论坛. 2020,43(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是主观武断的吗
二、理论意蕴:精神损害赔偿与同案同判逻辑互通可能
(一)同案同判的基本内涵
(二)精神损害赔偿同案同判的法律价值
1. 规范价值:体现精神损害的尊严平等性
2. 实践价值:实现精神损害的裁判一致性
三、研究设计:基于拆分的多维检验策略
(一)分析策略和研究假设
(二)变量描述和数据来源
四、实证发现:以身体伤残等级鉴定作为评估精神损害的替代
(一)描述性统计报告
(二)报告结果分析
1. 第一类假设的检验结果
2. 第二类假设的检验结果
五、实现路径:以定价方法来实现精神损害赔偿同案同判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案同判”:并非虚构的法治神话[J]. 孙海波. 法学家. 2019(05)
[2]类似案件应类似审判吗?[J]. 孙海波.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9(03)
[3]部分请求容许性的“同案不同判”及其规制——基于107份裁判文书的文本分析[J]. 占善刚,刘洋.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9(02)
[4]司法认知偏差与量化裁判中的锚定效应[J]. 杨彪. 中国法学. 2017(06)
[5]同案同判:一个虚构的法治神话[J]. 周少华. 法学. 2015(11)
[6]论“同案同判”的证立及其限度[J]. 张超.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5(01)
[7]论类似案件应当类似审判[J]. 张骐. 环球法律评论. 2014(03)
[8]同案同判:法律义务还是道德要求[J]. 陈景辉. 中国法学. 2013(03)
[9]论“同案不同判”的产生与识别[J]. 陈杭平. 当代法学. 2012(05)
[10]中国法院案例指导制度价值功能之认知[J]. 张志铭. 学习与探索. 2012(03)
本文编号:3323379
【文章来源】:学术论坛. 2020,43(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是主观武断的吗
二、理论意蕴:精神损害赔偿与同案同判逻辑互通可能
(一)同案同判的基本内涵
(二)精神损害赔偿同案同判的法律价值
1. 规范价值:体现精神损害的尊严平等性
2. 实践价值:实现精神损害的裁判一致性
三、研究设计:基于拆分的多维检验策略
(一)分析策略和研究假设
(二)变量描述和数据来源
四、实证发现:以身体伤残等级鉴定作为评估精神损害的替代
(一)描述性统计报告
(二)报告结果分析
1. 第一类假设的检验结果
2. 第二类假设的检验结果
五、实现路径:以定价方法来实现精神损害赔偿同案同判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案同判”:并非虚构的法治神话[J]. 孙海波. 法学家. 2019(05)
[2]类似案件应类似审判吗?[J]. 孙海波.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9(03)
[3]部分请求容许性的“同案不同判”及其规制——基于107份裁判文书的文本分析[J]. 占善刚,刘洋.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9(02)
[4]司法认知偏差与量化裁判中的锚定效应[J]. 杨彪. 中国法学. 2017(06)
[5]同案同判:一个虚构的法治神话[J]. 周少华. 法学. 2015(11)
[6]论“同案同判”的证立及其限度[J]. 张超.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5(01)
[7]论类似案件应当类似审判[J]. 张骐. 环球法律评论. 2014(03)
[8]同案同判:法律义务还是道德要求[J]. 陈景辉. 中国法学. 2013(03)
[9]论“同案不同判”的产生与识别[J]. 陈杭平. 当代法学. 2012(05)
[10]中国法院案例指导制度价值功能之认知[J]. 张志铭. 学习与探索. 2012(03)
本文编号:3323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32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