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时代的被遗忘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7 15:43
被遗忘权意在实现个人信息的保护,为数据主体提供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被遗忘权研究已经是网络信息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的大势所趋,被遗忘权给予了信息主体一定的信息控制权,赋予了信息主体请求数据控制者删除信息的权利,被遗忘权研究从法律的角度合理减轻了网络数据永久存档对信息主体的伤害,保障了信息主体个人信息的准确与充分,这也同样保障了信息主体的人格利益,提高了信息利用的社会效益,维护了个人信息安全与国家信息安全。自“冈萨雷斯案”以来个人信息的被遗忘权研究就深受学界关注,本文也聚焦这些重点难点以被遗忘权的概念、性质、主客体、权益冲突与调和为内容展开对被遗忘权的深层次探讨。被遗忘权作为新兴权利是实现个人信息保护,保障信息主体人格利益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个人信息立法中虽然还没有被遗忘权的一席之地,但应该看到在我国立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被遗忘权的类似概念,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明确以“被遗忘权”作为诉求的第一案,我国正大步迈向被遗忘权中国化的新征程。本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分为五个部分展开: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从被遗忘权的产生背景出发,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永久记忆缺陷,信息主体信息自主权缺失与可能遭受的信息...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与对策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被遗忘权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
2.1 被遗忘权的产生背景
2.1.1 网络信息时代“记忆成为常态而遗忘成为例外”
2.1.2 个人信息自主控制权缺失
2.1.3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2.2 被遗忘权的发展历程
2.2.1 被遗忘权的源起——刑事领域的被遗忘权
2.2.2 被遗忘权的司法确认——“冈萨雷斯案”
2.2.3 被遗忘权的立法保障——欧美国家率先立法保护
第三章 被遗忘权的内涵与法律属性界定
3.1 被遗忘权的内涵界定
3.1.1 被遗忘权的概念
3.1.2 被遗忘权与删除权的区分
3.2 被遗忘权的法律属性界定
3.2.1 被遗忘权具有人格权属性
3.2.2 被遗忘权属于个人信息权
3.2.3 被遗忘权不可归属于隐私权
第四章 被遗忘权的主客体界分
4.1 被遗忘权的权利主体
4.2 被遗忘权的义务主体
4.2.1 信息数据的控制者
4.2.2 进行信息数据处理的控制者
4.2.3 域外控制者
4.3 被遗忘权的客体
4.3.1 “可识别”的个人信息
4.3.2 “不准确、不相关、不必要”的个人信息
第五章 被遗忘权的权益冲突与调和
5.1 被遗忘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与调和
5.1.1 被遗忘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
5.1.2 冲突的调和——引入比例原则
5.1.3 冲突的调和——参考“四项标准”
5.2 被遗忘权与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冲突与调和
5.2.1 被遗忘权与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冲突
5.2.2 冲突的调和——区分自愿性公众人物与非自愿性公众人物
5.2.3 冲突的调和——界定公众人物的容忍义务
5.3 被遗忘权与为学术研究数据存档的冲突与调和
5.3.1 被遗忘权与为学术研究数据存档的冲突
5.3.2 冲突的调和——排除学术研究所涉的必要信息
第六章 被遗忘权中国化的构想
6.1 被遗忘权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6.1.1 必要性——个人信息保护的现行立法不足
6.1.2 可行性——司法案例提供实践基础:“任某诉百度人格权纠纷案”
6.2 被遗忘权中国化的立法构想
6.2.1 被遗忘权中国化的立法路径选择
6.2.2 被遗忘权中国化的适用限制廓清
6.2.3 完善搜索引擎现行的“删除”标准适用
6.3 被遗忘权中国化的互联网企业技术要求构想
6.3.1 互联网企业加强自律规则
6.3.2 搜索引擎提供“反向时间顺序”的技术要求
6.3.3 社交平台改进“阅后即焚”与“撤回”功能的技术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子商务法中删除权的法经济学分析[J]. 李晓安,王美慧.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0(02)
[2]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J]. 王培.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3]《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中“个人信息自决”的规范建构及其反思[J]. 谢远扬. 现代法学. 2019(06)
[4]《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修改建议[J]. 王春晖.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5]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适用范围的限定——以“谷歌诉冈萨雷斯案”和“任甲玉诉百度案”的比较分析为视角[J]. 李瑜琪.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6]被遗忘权制度的反思与再建构[J]. 蔡培如. 清华法学. 2019(05)
[7]被遗忘权的法律保护研究——以我国被遗忘权第一案为切入点[J]. 程新惠.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9(03)
[8]情境拟态:“阅后即焚”模式影响机制探析[J]. 王焕超. 青年记者. 2019(03)
[9]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被遗忘权法理辨析——基于欧美隐私自主与言论自由博弈视角[J]. 刘利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10]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的正当性基础与保护路径研究[J]. 黄娅琴,周婉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6)
博士论文
[1]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私法保护研究[D]. 阿依加马丽·苏皮.吉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被遗忘权的法律保护研究[D]. 杨虹.江西财经大学 2019
[2]论个人信息保护中的被遗忘权[D]. 贺雅飞.山西大学 2019
[3]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权的特征、属性与内容研究[D]. 高倩云.山西大学 2019
[4]我国言论自由法律保护研究[D]. 韩璐.东北林业大学 2017
[5]论公众人物的容忍义务[D]. 张义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6]论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差别保护[D]. 刘继业.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
[7]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限制法律问题研究[D]. 骆少华.广州大学 2013
[8]新闻媒体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侵权责任[D]. 杨洋.西南政法大学 2011
[9]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及其类型化研究[D]. 朱晓婕.复旦大学 2008
[10]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名誉权之冲突及其法律调整[D]. 倪玥玥.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48043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与对策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被遗忘权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
2.1 被遗忘权的产生背景
2.1.1 网络信息时代“记忆成为常态而遗忘成为例外”
2.1.2 个人信息自主控制权缺失
2.1.3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2.2 被遗忘权的发展历程
2.2.1 被遗忘权的源起——刑事领域的被遗忘权
2.2.2 被遗忘权的司法确认——“冈萨雷斯案”
2.2.3 被遗忘权的立法保障——欧美国家率先立法保护
第三章 被遗忘权的内涵与法律属性界定
3.1 被遗忘权的内涵界定
3.1.1 被遗忘权的概念
3.1.2 被遗忘权与删除权的区分
3.2 被遗忘权的法律属性界定
3.2.1 被遗忘权具有人格权属性
3.2.2 被遗忘权属于个人信息权
3.2.3 被遗忘权不可归属于隐私权
第四章 被遗忘权的主客体界分
4.1 被遗忘权的权利主体
4.2 被遗忘权的义务主体
4.2.1 信息数据的控制者
4.2.2 进行信息数据处理的控制者
4.2.3 域外控制者
4.3 被遗忘权的客体
4.3.1 “可识别”的个人信息
4.3.2 “不准确、不相关、不必要”的个人信息
第五章 被遗忘权的权益冲突与调和
5.1 被遗忘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与调和
5.1.1 被遗忘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
5.1.2 冲突的调和——引入比例原则
5.1.3 冲突的调和——参考“四项标准”
5.2 被遗忘权与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冲突与调和
5.2.1 被遗忘权与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冲突
5.2.2 冲突的调和——区分自愿性公众人物与非自愿性公众人物
5.2.3 冲突的调和——界定公众人物的容忍义务
5.3 被遗忘权与为学术研究数据存档的冲突与调和
5.3.1 被遗忘权与为学术研究数据存档的冲突
5.3.2 冲突的调和——排除学术研究所涉的必要信息
第六章 被遗忘权中国化的构想
6.1 被遗忘权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6.1.1 必要性——个人信息保护的现行立法不足
6.1.2 可行性——司法案例提供实践基础:“任某诉百度人格权纠纷案”
6.2 被遗忘权中国化的立法构想
6.2.1 被遗忘权中国化的立法路径选择
6.2.2 被遗忘权中国化的适用限制廓清
6.2.3 完善搜索引擎现行的“删除”标准适用
6.3 被遗忘权中国化的互联网企业技术要求构想
6.3.1 互联网企业加强自律规则
6.3.2 搜索引擎提供“反向时间顺序”的技术要求
6.3.3 社交平台改进“阅后即焚”与“撤回”功能的技术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子商务法中删除权的法经济学分析[J]. 李晓安,王美慧.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0(02)
[2]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J]. 王培.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3]《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中“个人信息自决”的规范建构及其反思[J]. 谢远扬. 现代法学. 2019(06)
[4]《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修改建议[J]. 王春晖.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5]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适用范围的限定——以“谷歌诉冈萨雷斯案”和“任甲玉诉百度案”的比较分析为视角[J]. 李瑜琪.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6]被遗忘权制度的反思与再建构[J]. 蔡培如. 清华法学. 2019(05)
[7]被遗忘权的法律保护研究——以我国被遗忘权第一案为切入点[J]. 程新惠.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9(03)
[8]情境拟态:“阅后即焚”模式影响机制探析[J]. 王焕超. 青年记者. 2019(03)
[9]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被遗忘权法理辨析——基于欧美隐私自主与言论自由博弈视角[J]. 刘利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10]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的正当性基础与保护路径研究[J]. 黄娅琴,周婉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6)
博士论文
[1]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私法保护研究[D]. 阿依加马丽·苏皮.吉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被遗忘权的法律保护研究[D]. 杨虹.江西财经大学 2019
[2]论个人信息保护中的被遗忘权[D]. 贺雅飞.山西大学 2019
[3]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权的特征、属性与内容研究[D]. 高倩云.山西大学 2019
[4]我国言论自由法律保护研究[D]. 韩璐.东北林业大学 2017
[5]论公众人物的容忍义务[D]. 张义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6]论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差别保护[D]. 刘继业.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
[7]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限制法律问题研究[D]. 骆少华.广州大学 2013
[8]新闻媒体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侵权责任[D]. 杨洋.西南政法大学 2011
[9]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及其类型化研究[D]. 朱晓婕.复旦大学 2008
[10]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名誉权之冲突及其法律调整[D]. 倪玥玥.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48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34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