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注册行为损害在先姓名权的司法认定
发布时间:2021-08-27 14:06
在法院审理与自然人姓名有关的商标授权确权的行政诉讼案件中,对于自然人依据的权利基础,学界与实务界存在两种认定思路:一种认为商标注册行为损害了自然人姓名权,进而以姓名权作为基础权利;而另一种则认为商标注册行为损害了姓名所承载的可商业化利益,因此应以商品化权益为基础权利。尽管姓名商品化权益可以被解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十二条中的“在先权利”,同时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将姓名商品化权益归入至姓名权客体的做法。但是,一方面,由于姓名权与商品化权益并非同种权益;另一方面,实证法下姓名商品化权益表现为契约下的相对权而非绝对权。因此,自然人就其姓名所享有的商品化权益不宜作为“在先权利”而对抗他人的商标注册。相对而言,姓名权为我国实证法上规定的具体人格权之一,其内涵、适用规则相对明晰,基于司法实践及学界对于姓名权权利内涵的解读,其个性化利益、同一性利益等客体,可以为对抗他人商标注册提供依据。而姓名商品化权益的内涵与使用规则的立法空白,盲目援引姓名商品化权益这一新兴权益来填补法律漏洞,极易引起实证法体系的混乱。所以,姓名权相较于姓名商品化权益,更适合被作为“在先权利”进行援引。此外,从判定规则来...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对姓名商品化权益不宜作为“在先权利”的分析
(一)姓名商品化权益属于合法权益
(二)司法中存在援引姓名商品化权益作“在先权利”的实践
(三)援引姓名商品化权益作为“在先权利”保护自然人姓名存在困境
二、对姓名权适合作为“在先权利”的分析
(一)援引姓名权作为“在先权利”更为合理
(二)商标注册损害在先姓名权应适用民事侵权规则进行司法认定
三、商标注册行为损害在先姓名权的司法认定规则的分析
(一)相关公众认为商标与姓名之间存在指代的司法认定
(二)商品“许可或联系”的司法认定
(三)商标注册行为损害在先姓名权的判定规则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标权行使与姓名权保护的冲突与规制[J]. 马一德. 中国法学. 2018(04)
[2]标表型人格权的构造与人格权商品化批判[J]. 房绍坤,曹相见.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7)
[3]人格权商业化利用与人格尊严保护关系之辨[J]. 王叶刚. 当代法学. 2018(03)
[4]姓名权侵权纠纷的裁判规则研究[J]. 石冠彬. 当代法学. 2018(03)
[5]《民法总则》新视域下的反不正当竞争法[J]. 孔祥俊. 比较法研究. 2018(02)
[6]姓名权与姓名的商品化权益及其保护——兼评“乔丹商标案”和相关司法解释[J]. 孔祥俊. 法学. 2018(03)
[7]姓名与商标:路径及方法论之检讨 最高人民法院(2016)最高法行再27号行政判决书之评释[J]. 崔建远. 中外法学. 2017(02)
[8]商品化人格权的定限转让[J]. 黄芬. 河北法学. 2017(01)
[9]再论人格权的民法表达[J]. 邹海林. 比较法研究. 2016(04)
[10]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J]. 张鹏. 知识产权. 2016(05)
本文编号:3366491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对姓名商品化权益不宜作为“在先权利”的分析
(一)姓名商品化权益属于合法权益
(二)司法中存在援引姓名商品化权益作“在先权利”的实践
(三)援引姓名商品化权益作为“在先权利”保护自然人姓名存在困境
二、对姓名权适合作为“在先权利”的分析
(一)援引姓名权作为“在先权利”更为合理
(二)商标注册损害在先姓名权应适用民事侵权规则进行司法认定
三、商标注册行为损害在先姓名权的司法认定规则的分析
(一)相关公众认为商标与姓名之间存在指代的司法认定
(二)商品“许可或联系”的司法认定
(三)商标注册行为损害在先姓名权的判定规则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标权行使与姓名权保护的冲突与规制[J]. 马一德. 中国法学. 2018(04)
[2]标表型人格权的构造与人格权商品化批判[J]. 房绍坤,曹相见.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7)
[3]人格权商业化利用与人格尊严保护关系之辨[J]. 王叶刚. 当代法学. 2018(03)
[4]姓名权侵权纠纷的裁判规则研究[J]. 石冠彬. 当代法学. 2018(03)
[5]《民法总则》新视域下的反不正当竞争法[J]. 孔祥俊. 比较法研究. 2018(02)
[6]姓名权与姓名的商品化权益及其保护——兼评“乔丹商标案”和相关司法解释[J]. 孔祥俊. 法学. 2018(03)
[7]姓名与商标:路径及方法论之检讨 最高人民法院(2016)最高法行再27号行政判决书之评释[J]. 崔建远. 中外法学. 2017(02)
[8]商品化人格权的定限转让[J]. 黄芬. 河北法学. 2017(01)
[9]再论人格权的民法表达[J]. 邹海林. 比较法研究. 2016(04)
[10]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J]. 张鹏. 知识产权. 2016(05)
本文编号:3366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366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