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法定解除的原因 ——《合同法》第94条的解释论问题
发布时间:2021-10-07 03:12
合同法定解除制度是合同解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定解除原因更是重中之重。《合同法》第94条借鉴两大法系和国际法的先进经验,引入了英美法系根本违约的实质性内容,并结合大陆法系的框架对违约行为进行规定。一方面将违约后果的严重性作为合同法定解除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违约行为将之具体化。这一做法虽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这一混合模式,合同目的规定的不完善使得根本违约的判断标准过于抽象,没有可操作性;具体违约行为的构成要件不明确,与合同法上的其他制度存在争议;立法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使得合同法定解除原因在司法适用中存在较多争议。本文以合同法定解除的原因为研究对象,分析法定解除原因在合同法上的规范目的,探究根本违约与法定解除原因的关系,分析《合同法》第94条的立法缺陷与不足,尝试寻找不足与缺陷的的形成原因。通过国内外法立法与实践的考察,本文明确了合同解除的对象是成立生效的合同,并从合同法定解除原因的内在根源和外在表现形式两个方面重新梳理合同法定解除的原因,以根本违反合同义务为核心,并结合违反合同义务形式的特性将根本性的判断具体化。同时,分析了合同目的的内涵,用以界定根...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合同法定解除原因的实践与立法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合同法定解除的规范目的
一、合同严守与合同自由
二、公平正义与合同效率
三、合同信赖基础与交易安全
第三节 合同法定解除原因的立法分析
一、合同解除与根本违约之比较法考察
二、根本违约与合同解除的关系分析
三、《合同法》第94条内涵的具体分析
第二章 合同法定解除的前提条件
第一节 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区别
第二节 未生效合同的具体形态与法定解除权
一、尚未批准、登记的合同
二、附生效条件和始期的合同
第三章 合同法定解除的内在根源
第一节 合同法定解除原因之合同目的的判断
一、合同目的的比较法分析
二、我国法定解除中的合同目的
三、合同目的的查明
第二节 合同法定解除原因之合同义务的界定
一、给付义务
二、附随义务
三、不真正义务
四、小结
第三节 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与违反合同义务类型的关系
一、不同合同义务类型在法定解除中的适用
二、关于合同法定解除中合同义务类型的反思
第四章 合同法定解除原因的外在表现
第一节 因情事变化造成的合同义务违反
一、第94条第1项——不可抗力
二、《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6条——情势变更
三、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规则适用的选择
第二节 因违约行为造成的合同义务违反
一、第94条第2项——预期拒绝履行
二、第94条第3项及第4项前段——迟延履行
三、第94条第4项——其他违约行为
第三节 关于法定解除中违反合同义务具体形态的反思
一、完善我国合同法中的履行障碍体系
二、明确违约形态的划分类型
三、关注合同目的实现可能性的差异
四、《合同法》第94条的立法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421251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合同法定解除原因的实践与立法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合同法定解除的规范目的
一、合同严守与合同自由
二、公平正义与合同效率
三、合同信赖基础与交易安全
第三节 合同法定解除原因的立法分析
一、合同解除与根本违约之比较法考察
二、根本违约与合同解除的关系分析
三、《合同法》第94条内涵的具体分析
第二章 合同法定解除的前提条件
第一节 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区别
第二节 未生效合同的具体形态与法定解除权
一、尚未批准、登记的合同
二、附生效条件和始期的合同
第三章 合同法定解除的内在根源
第一节 合同法定解除原因之合同目的的判断
一、合同目的的比较法分析
二、我国法定解除中的合同目的
三、合同目的的查明
第二节 合同法定解除原因之合同义务的界定
一、给付义务
二、附随义务
三、不真正义务
四、小结
第三节 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与违反合同义务类型的关系
一、不同合同义务类型在法定解除中的适用
二、关于合同法定解除中合同义务类型的反思
第四章 合同法定解除原因的外在表现
第一节 因情事变化造成的合同义务违反
一、第94条第1项——不可抗力
二、《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6条——情势变更
三、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规则适用的选择
第二节 因违约行为造成的合同义务违反
一、第94条第2项——预期拒绝履行
二、第94条第3项及第4项前段——迟延履行
三、第94条第4项——其他违约行为
第三节 关于法定解除中违反合同义务具体形态的反思
一、完善我国合同法中的履行障碍体系
二、明确违约形态的划分类型
三、关注合同目的实现可能性的差异
四、《合同法》第94条的立法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421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42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