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中儿童个人信息的人格权化保护
发布时间:2022-01-08 15:33
网络环境中,儿童个人信息容易受到网络运营者及其他主体的非法收集和滥用,严重威胁儿童合法权益甚至影响家庭安全,加强儿童个人信息保护是保障儿童网络空间权益的题中之义。应从人格权化角度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彰显《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的立法宗旨。具体可在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司法解释中将个人信息确定为个人信息权,赋予其人格权地位;在未来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规定个人信息权;完善儿童个人信息权所应涵射的内容,为儿童个人信息人格权化保护提供确定性指引;最后做到赋权与保护的衡平,亦不能忽视儿童个人信息受到侵害时的财产性保护。
【文章来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网络环境中儿童个人信息应从人格权化角度保护
1.体现儿童个人信息内在本质
2.彰显《规定》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立法宗旨
三、网络环境中儿童个人信息为何应从人格权化角度进行保护
1.同国际社会保护儿童权益的主流价值理念相符
2.从国内立法和理论研究寻求到支持
四、网络环境中儿童个人信息人格权化保护的建构
1.前置性安排:应将个人信息确定为个人信息权
2.规范性调整:修改并完善关涉个人信息保护的司法解释以同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有效衔接
3.具体制度设计:完善儿童个人信息权所应涵射的内容以提供确定性指引
4.赋权与保护的衡平:不能忽视儿童个人信息受到侵害时的财产性保护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给法律职业带来的困境及应对[J]. 王勇旗.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0(01)
[2]《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的意义及不足[J]. 王勇旗. 青年记者. 2020(04)
[3]“5G+AI”应用场景:个人数据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应对[J]. 王勇旗. 图书馆. 2019(12)
[4]个人信息利益的法律保护——以信息财产权理论为视角[J]. 李媛. 中国人权评论. 2018(01)
[5]个人信息多元保护模式探究[J]. 方明. 学海. 2018(06)
[6]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之重构[J]. 王秀哲. 法学论坛. 2018(06)
[7]法益保护原则视阈下儿童色情制品持有入罪论[J]. 廖兴存. 当代青年研究. 2018(04)
[8]个人信息的侵权法保护[J]. 叶名怡. 法学研究. 2018(04)
[9]我国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构建问题与解决对策[J]. 傅宏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10]儿童网络安全风险、网络保护的国际发展及其启示[J]. 佟丽华.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01)
本文编号:3576813
【文章来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网络环境中儿童个人信息应从人格权化角度保护
1.体现儿童个人信息内在本质
2.彰显《规定》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立法宗旨
三、网络环境中儿童个人信息为何应从人格权化角度进行保护
1.同国际社会保护儿童权益的主流价值理念相符
2.从国内立法和理论研究寻求到支持
四、网络环境中儿童个人信息人格权化保护的建构
1.前置性安排:应将个人信息确定为个人信息权
2.规范性调整:修改并完善关涉个人信息保护的司法解释以同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有效衔接
3.具体制度设计:完善儿童个人信息权所应涵射的内容以提供确定性指引
4.赋权与保护的衡平:不能忽视儿童个人信息受到侵害时的财产性保护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给法律职业带来的困境及应对[J]. 王勇旗.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0(01)
[2]《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的意义及不足[J]. 王勇旗. 青年记者. 2020(04)
[3]“5G+AI”应用场景:个人数据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应对[J]. 王勇旗. 图书馆. 2019(12)
[4]个人信息利益的法律保护——以信息财产权理论为视角[J]. 李媛. 中国人权评论. 2018(01)
[5]个人信息多元保护模式探究[J]. 方明. 学海. 2018(06)
[6]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之重构[J]. 王秀哲. 法学论坛. 2018(06)
[7]法益保护原则视阈下儿童色情制品持有入罪论[J]. 廖兴存. 当代青年研究. 2018(04)
[8]个人信息的侵权法保护[J]. 叶名怡. 法学研究. 2018(04)
[9]我国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构建问题与解决对策[J]. 傅宏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10]儿童网络安全风险、网络保护的国际发展及其启示[J]. 佟丽华.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01)
本文编号:3576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576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