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请求权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6 09:15
本文将第三人请求权置于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情形下,从其历史嬗变、来源、内容以及行使四个角度展开,论证赋予第三人请求权的必要性。本文的第一部分分析第三人请求权制度的历史嬗变。从时间起源上看,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请求权最初诞生于罗马法,而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相继确立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理论学界对于是否赋予第三人请求权一直存在争议,完成了从完全否定到肯定的转变。从我国的立法体例和司法制度中可以看出,立法者对于是否赋予第三人请求权秉持一种相对消极的态度。虽然在保险法、信托法等单行法中规定了第三人请求权,但是由于这些法律均适用于特殊类型的合同,对一般类型的合同并不具备普适性,所以对第三人的权利保护而言显得并不够周密。在司法实践当中,法官对于因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产生纠纷的判决存在于立法相互冲突的局面。所以在我国合同法的一般性规定当中赋予第三人请求权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的第二部分剖析第三人请求权的来源。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从其性质上界定,是一种较为独立的法律结构。从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法律关系的分析出发,学者的研究经历了从以“二人关系”模式的向“三人关系”模式方向的变动,最终以“三人关系”模式为基础的“...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第三人请求权的历史嬗变
2.1 古罗马时期第三人请求权的历史雏形
2.2 从否定到肯定:两大法系对第三人请求权的态度转变
2.3 我国第三人请求权制度的现状
3 第三人请求权的权利来源
3.1 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法律关系的重构
3.1.1 “二人关系”模式存在的理论缺陷
3.1.2 “三人关系”模式对合同法律关系的解读
3.2 第三人请求权产生的理论基石
3.2.1 突破合同相对性理论
3.2.2 贯穿合同意思自治原则
3.2.3 体现信赖利益关系理论
4 第三人请求权的内容
4.1 基于合同约定产生的请求权
4.1.1 给付请求权
4.1.2 受领保持权
4.2 违反合同约定产生的请求权
4.3 合同的效力瑕疵对第三人请求权内容的影响
4.3.1 合同被撤销后的第三人请求权
4.3.2 合同被确认无效后的第三人请求权
4.4 合同被解除后的第三人请求权
5 第三人请求权的行使
5.1 行使第三人请求权的主体
5.2 行使第三人请求权的表现
5.3 行使第三人请求权的边界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完善合同解除制度的立法建议[J]. 崔建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2]论合同保护第三人的路径选择[J]. 张家勇.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6(01)
[3]委托交付制度的历史与现实——兼论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定性[J]. 李飞. 比较法研究. 2014(03)
[4]论第三人合同权利的产生——以第三人利益合同为范式[J]. 吴文嫔. 比较法研究. 2011(05)
[5]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意志论基础[J]. 张家勇. 清华法学. 2008(03)
[6]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格论——以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为中心[J]. 崔建远. 政治与法律. 2008(01)
[7]信赖保护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 朱广新. 法商研究. 2007(06)
[8]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J]. 叶金强. 比较法研究. 2001(04)
[9]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第65条之规定[J]. 尹田. 法学研究. 2001(01)
[10]德国法上“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制度的新发展[J]. 王文钦. 中外法学. 1994(02)
本文编号:3644358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第三人请求权的历史嬗变
2.1 古罗马时期第三人请求权的历史雏形
2.2 从否定到肯定:两大法系对第三人请求权的态度转变
2.3 我国第三人请求权制度的现状
3 第三人请求权的权利来源
3.1 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法律关系的重构
3.1.1 “二人关系”模式存在的理论缺陷
3.1.2 “三人关系”模式对合同法律关系的解读
3.2 第三人请求权产生的理论基石
3.2.1 突破合同相对性理论
3.2.2 贯穿合同意思自治原则
3.2.3 体现信赖利益关系理论
4 第三人请求权的内容
4.1 基于合同约定产生的请求权
4.1.1 给付请求权
4.1.2 受领保持权
4.2 违反合同约定产生的请求权
4.3 合同的效力瑕疵对第三人请求权内容的影响
4.3.1 合同被撤销后的第三人请求权
4.3.2 合同被确认无效后的第三人请求权
4.4 合同被解除后的第三人请求权
5 第三人请求权的行使
5.1 行使第三人请求权的主体
5.2 行使第三人请求权的表现
5.3 行使第三人请求权的边界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完善合同解除制度的立法建议[J]. 崔建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2]论合同保护第三人的路径选择[J]. 张家勇.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6(01)
[3]委托交付制度的历史与现实——兼论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定性[J]. 李飞. 比较法研究. 2014(03)
[4]论第三人合同权利的产生——以第三人利益合同为范式[J]. 吴文嫔. 比较法研究. 2011(05)
[5]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意志论基础[J]. 张家勇. 清华法学. 2008(03)
[6]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格论——以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为中心[J]. 崔建远. 政治与法律. 2008(01)
[7]信赖保护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 朱广新. 法商研究. 2007(06)
[8]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J]. 叶金强. 比较法研究. 2001(04)
[9]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第65条之规定[J]. 尹田. 法学研究. 2001(01)
[10]德国法上“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制度的新发展[J]. 王文钦. 中外法学. 1994(02)
本文编号:3644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64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