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民法典》视野下人脸识别信息的权益归属与保护路径

发布时间:2023-10-21 16:21
  深度学习算法的创新和实践为决策者提供规避风险和效率优化的可视化预测,以此为基础的人脸识别技术正在重新塑造已有的社会生产方式,但技术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外部的安全风险也在增加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不稳定因素。《民法典》首次回应了社会所关注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完成了"理性人"向"信息人"的过渡,但却未能回应人脸识别信息不可更改性和人格权益属性所提出的特殊保护需求。面对刷脸支付、人脸搜索等应用实践的持续深入以及"杭州人脸识别第一案"对司法审判提出的新问题,一方面,司法裁判者需要在《民法典》既有体例下重新解释"知情同意"等具体规则的适用方式;另一方面,在"回应型法"导向下,立法者需要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层面确立生物特征识别信息的特殊保护规则。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与风险定位
    (一)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
    (二)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定位:隐私、主体平等与技术独裁
三、技术治理的法理基础:人脸识别信息的法律属性
    (一)人脸识别信息保护的必要性与特殊性:从“杭州人脸识别第一案”谈起
    (二)人脸识别信息的法律属性
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修缮式解释与填补式标准设计
    (一)《民法典》第1035条的修缮式解释
    (二)人脸识别技术安全标准的“填补式”风险治理
五、余论



本文编号:3856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856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0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