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商标犯罪之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海峡两岸商标犯罪之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首次出现了商标权的刑事保护,即设置了假冒商标罪。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运用刑事的手段对商标权法律关系进行调整目前在大陆仍然显得不够成熟和完善。海峡两岸在法律文化方面同宗同源,但台湾地区在商标权的刑事保护方面比之大陆更趋于完整和规范。本文以海峡两岸商标权的刑事立法以及相关理论学说、司法实践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大陆商标权刑事保护存在的诸多问题为研究目标。首先,对海峡两岸商标权刑事基础概念进行梳理,梳理中发现:海峡两岸之所以会在商标权刑事保护的立法发展过程有所差异、立法模式的选择有所不同以及所保护的商标种类也不相一致的情形,究其本质是因为我国台湾地区选择以权利为本位而大陆选择以秩序为优先的立法价值。其次,结合我国台湾地区的刑事立法,立足大陆司法实践,对大陆商标犯罪客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探讨中发现:大陆目前对假冒注册商标罪中的“相同商标”、“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以及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中的“销售行为”等认定方面仍存在有含混不清的现象。而在信息网络时代下,网络空间中的商标也急需获得刑法保护。再次,从基本的法学理论入手,结合司法解释、司法实践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刑事立法,对大陆商标犯罪在主观认定方面存在的疑惑进行解释,解释中发现:假冒注册商标罪中的故意只能是直接故意,且不需要以营利为目的。而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中的“明知”视为是一种“可能性”的认知则更为妥帖。复次,对海峡两岸商标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探讨,探讨中发现:“情节严重”是大陆成立商标犯罪的定罪情节,而“情节特别严重”是不影响犯罪构成的量刑情节,在一定情形下,定罪情节也可以视为是量刑情节。当通过比较海峡两岸在商标犯罪罪名设置与法定刑配置方面的异同,能够得出大陆刑法在此方面仍需要进行合理改进的结论。最后,以对海峡两岸商标犯罪刑事立法的各个方面分析为基础,立足大陆商标权发展的具体现实,借鉴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域外各国优秀的立法经验,根据大陆商标犯罪刑事立法中所存在的缺陷,对大陆完善商标权的刑事保护提出相应建议,即完善立法模式,扩大商标权刑事保护范围,合理认定商标犯罪的主观方面,充实、细化罪名设置体系以及合理配置商标犯罪的刑罚等。
【关键词】:商标 知识产权 刑法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3;D923.4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海峡两岸商标犯罪比较研究的立论基础10-19
- 一、海峡两岸商标权刑事保护的立法渊源10-15
- (一) 海峡两岸商标权刑事保护的立法沿革10-13
- (二) 海峡两岸商标权刑事保护的立法模式13-15
- 二、海峡两岸商标权刑事立法的保护范围15-19
- (一) 商标与商标权15-17
- (二) 海峡两岸商标权刑事立法中的商标种类17-19
- 第二章 海峡两岸商标犯罪的客观方面分析19-29
- 一、传统型非法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罪19-25
- (一) “相同商标”与“近似商标”19-20
- (二) “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20-22
- (三)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中的“销售行为22-25
- 二、信息网络时代下的商标权刑事保护25-29
- (一) 假冒注册商标行为的异化25-27
- (二)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新样态27-28
- (三) 台湾地区商标权刑事保护的新发展28-29
- 第三章 海峡两岸商标犯罪的主观方面分析29-36
- 一、假冒注册商标罪的主观要件29-32
- (一) 此罪中的“故意”29-31
- (二) 此罪中的“目的”31-32
- 二、海峡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中的“明知”32-36
- (一) 刑法分则中的“明知”32-33
- (二) 此罪中的“明知”33-36
- 第四章 海峡两岸商标犯罪的刑事责任36-41
- 一、定罪情节与量刑情节36-38
- (一) 作为定罪情节的“情节严重”36-37
- (二) 作为量刑情节的“情节特别严重”37-38
- 二、罪名与法定刑38-41
- (一) 罪名设置之比较38-39
- (二) 法定刑配置之异同39-41
- 第五章 台湾地区对大陆完善商标权刑事保护的启示41-49
- 一、优化商标犯罪的立法模式41-42
- 二、准确解读商标犯罪的客观方面42-43
- (一) 改进客观方面的认定标准42
- (二) 重视网络空间中的商标侵权行为42-43
- 三、合理阐释商标犯罪的主观方面43-44
- 四、适当调整商标犯罪的刑罚结构44-49
- (一) 细化与充实罪名设置体系44-46
- (二) 加强罚金刑,增设资格刑46-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传柏,李曙明;北方十省市商标办案协作会在郑召开[J];中华商标;2000年01期
2 李琛 ,孙维国;商标固有的显著性对其扩大保护的影响——关于两“醒目”商标异议案裁定结果不同的一种解释[J];知识产权;2003年05期
3 左旭初;我国第一部商标法规诞生始末[J];中华商标;2004年04期
4 王翔;赵泓任;;从商标功能的演变看商标保护理论的发展[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07期
5 安青虎;;品牌与商标[J];知识产权;2006年04期
6 邱平荣;张晓云;;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商标保障策略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谷昕;;浅议中药商标保护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年22期
8 周新艳;;试看中国企业海外商标保护需求[J];电子知识产权;2011年11期
9 唐永春;国际商标保护简述[J];国际贸易问题;1986年02期
10 谢元元;著名商标保护的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凯;;药品商标保护的最新进展[A];中国药学会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会议资料[C];2013年
2 瞿东亮;;如何运用商标保护战略防范商标侵权的风险和提高维权的力度[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3 孔德丽;;关于闲置商标的几点看法[A];哈尔滨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会刊暨2001年度获奖优秀理论文章调研成果汇编[C];2003年
4 蔡叶菁;;商标共存问题研究——原理、比较与建构[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5 刘佳婕;;论在先使用商标的保护[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6 路洋;;试论商标的显著性特征[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7 刘远山;夏余杨;;论我国商标侵权及其民事和行政法律制裁[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1辑)[C];2007年
8 姜斐斐;;论商标的淡化及其法律规制[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9 赵立春;;巧选商品项目,合理保护商标[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二部分)[C];2014年
10 李静冰;;缺乏内在显著性的著名商标是否受反淡化法的保护——2002年国际商标协会第124届年会模拟法庭辩论综述[A];入世后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实务研讨会暨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霞;论商标价值的构成[N];中国工商报;2002年
2 于梦;中部六省商标保护协作网将建[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3 记者 王英;我市新增知名商标57件[N];苏州日报;2009年
4 李南玲 李 萍;“商标短视病”缠身中国企业[N];中国企业报;2005年
5 记者 姜龙;我市去年查办商标案件109起[N];大庆日报;2010年
6 记者 甘晓妹 通讯员 苗青;17个商标和企业将被重点保护[N];徐州日报;2010年
7 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周新艳;中国企业海外商标保护需求特点[N];国际商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李春 实习生 许梦迪;构筑起企业商标保护“防火墙”[N];中国工商报;2012年
9 陈希荣 牟文秋;包装图案及商标的定位与设计[N];中国包装报;2005年
10 陈奇伟 刘晓军;商标与知识经济时代[N];中国工商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武;商标反淡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叶强;我国商标侵权治理的制度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黄晖;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徐聪颖;论商标的符号表彰功能[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魏森;论商标的淡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金YТ
本文编号:500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500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