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侵害权益得利的返还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08:03

  本文关键词:侵害权益得利的返还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侵害权益 得利权益 侵害型 不当得利 受益型 侵权行为 返还 救济


【摘要】:侵害权益得利是对自然事实进行法律抽象概括后的一项法律事实,其能在法律上引起得利返还的法律效果,从而维护法律上的权益归属秩序。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是侵害权益得利的返还救济制度,以及此返还救济的请求权基础。对于侵害权益得利这一问题,尽管不同法域的规制路径有所不同,但“得利应予返还”早已成为一种共识。传统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采取的规制路径是“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而英美法系则是发展出了针对不法行为的返还救济制度。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侵权责任法的救济体系以损害赔偿为核心展开,并不包括得利返还的救济方式。不当得利制度相较合同法、侵权法则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尚未真正建立起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制度,司法实践中鲜有此类判例。因此,我国应采何种规范路径来解决侵害权益得利之返还问题,确有重新检视现有法律体系、借鉴他国先进立法例之必要。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对侵害权益得利返还的相关理论问题的阐释和明确,为后文的论证奠定理论基础。第一节从侵害权益得利这一法律事实切入,明确其在“权利—义务”、“救济—责任”的私法构造中的位置:它是引发得利返还责任的一项法律事实,并因满足相应请求权基础的构成要件从而使权利人得以主张返还救济。第二节试图把“侵害权益得利”放入现有法律概念体系中,通过与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的对比以明确其概念坐标——不当得利的子集且涵盖了侵权行为与不当得利的交集。第三节则意在寻找法理上的支持依据,以论证得利返还救济的必要性和正当性。第二章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包括对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侵害权益得利的相关内容的检视,以及针对现有立法不足学界提出的应对建议和对国外先进立法例的介绍。第一节旨在梳理我国实在法及司法实践中有关侵害权益得利返还的相关内容,包括法条依据和实证案例,主要以侵权责任法、不当得利制度为主。第二节则主要针对侵权责任法中的法条依据、司法实践进行检视和反思,针对其中不足,总结和评析我国学界开出的相应药方、介绍英美法中不法行为得利返还立法例以资对照。第三节采取与第二节相同的架构,首先对我国立法中单薄的不当得利制度进行反思,其后分析学界建议,最后介绍大陆法系中的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制度。第三章是在统合前两章内容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侵害权益得利返还救济制度,包括构成要件之提炼、典型样态之分析和立法建议之提出。侵害权益得利的构成要件有权益受损害、行为人得利、因果关系、过错或无法律上之原因四个,而依据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可将侵害权益得利分为侵权与不当得利竞合场合与纯粹不当得利场合。在侵权行为与不当得利竞合的场合,应考虑丰富现有的侵权责任体系,对《侵权责任法》第20条的内容予以修改并扩展其适用范围,同时在第15条中增加“返还侵权得利”这一责任承担方式作为损害赔偿责任的有机补充;而在纯粹的不当得利场合,应充实现有的不当得利规则,明确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及返还效果。结论部分总结全文。
【关键词】:侵害权益 得利权益 侵害型 不当得利 受益型 侵权行为 返还 救济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引言12-17
  • 一、研究背景12-15
  • 二、文献综述15-17
  • 第一章 侵害权益得利返还的理论基础17-26
  • 第一节 侵害权益得利概述17-19
  • 一、私法上“权利-义务”、“救济-责任”之构造17-18
  • 二、法律事实:侵害权益得利、侵权抑或是不当得利18-19
  • 三、法律效果:返还、剥夺抑或是收缴19
  • 第二节 侵害权益得利在现有法律概念体系中的坐标19-21
  • 一、侵害权益得利与侵权之债19-20
  • 二、侵害权益得利与不当得利之债20-21
  • 三、侵权之债与不当得利之债21
  • 第三节 侵害权益得利触发返还救济的法理依据21-26
  • 一、违法性理论22
  • 二、权益归属理论22-24
  • 三、法经济学分析理论:财产规则与责任规则24-26
  • 第二章 侵害权益得利返还的立法例与司法实践26-52
  • 第一节 我国侵害权益得利返还立法及司法实践26-33
  • 一、侵权责任制度26-30
  • 二、不当得利制度30-32
  • 三、其他法律制度32-33
  • 第二节 侵权责任制度:反思与借鉴33-44
  • 一、对我国侵权责任法上的侵害权益得利返还依据的反思33-35
  • 二、理论界对我国侵权责任制度完善的建议——受益型侵权行为35-36
  • 三、英国法上的不法行为得利返还制度36-43
  • 四、美国法上的不法行为得利返还制度43-44
  • 第三节 不当得利制度:反思与借鉴44-52
  • 一、对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反思45
  • 二、理论界对我国不当得利制度完善的建议——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45-46
  • 三、德国的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制度46-49
  • 四、法国的不当得利辅助性理论与侵权责任放任主义49-52
  • 第三章 侵害权益得利返还的制度构建52-72
  • 第一节 侵害权益得利的构成要件52-59
  • 一、权益受到损害,但不以发生实际损失为必要52-56
  • 二、获得利益56
  • 三、因果关系56-57
  • 四、过错或无法律上原因57-59
  • 第二节 侵害权益得利之典型样态与返还救济类型化59-67
  • 一、侵害权益得利之典型样态59-65
  • 二、返还救济的类型化设计65-67
  • 第三节 我国侵害权益得利返还的立法建议67-72
  • 一、在侵权行为与不当得利竞合之场合67-70
  • 二、在侵害权益行为人不具有过错的不当得利场合70-72
  • 结论72-74
  • 参考文献74-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自强,何伟;从理论基础看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独立性[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刘宁;不当得利制度之理论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3 施晶文;试论侵害他人权益之不当得利[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陈楚天,张燕艳;不当得利制度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李伟;给付不当得利的几个基本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崔洪涛;;不当得利制度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幸颜静;;不当得利制度疑点探析[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8 马金海;;试论不当得利之不当利益[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镐生;;不当得利若干问题思考[J];社科纵横;2006年08期

10 本志红;;不当得利的制度功能分析[J];法制与经济(上半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卓勋;;不当得利的几点法律思考[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立泉;;试析专利分案的不当得利及其对策[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老木;企业应抛弃“不当得利”[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刘太景 程乐礼;“不当得利”的存在及防范措施[N];期货日报;2004年

3 毛立申 彭兴广;不当得利 理应返还[N];人民代表报;2000年

4 案例编写人 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 郁临清;以不当得利为由二次起诉的法院不予支持[N];人民法院报;2011年

5 杨涛;“不当得利”别阻了银行的进取心[N];法制日报;2012年

6 泗阳县检察院 张庆杰 孙李;如何理解“不当得利发生地法律”[N];江苏法制报;2012年

7 范红萍;足球教练不当得利当返还[N];中国质量报;2004年

8 苏春艳 殷丽娟;借他人名义收货款 不当得利要返还[N];河北日报;2004年

9 杨维松 邓相红 李益庆;不当得利应返还[N];检察日报;2003年

10 顾明月;不当得利应予返还[N];江苏经济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言浩;不当得利法的形成与展开[D];复旦大学;2011年

2 洪学军;不当得利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3 霍政欣;不当得利的国际私法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玮;不当得利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杨运禄;不当得利类型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刘兆侠;不当得利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姜在成;不当得利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齐铁柱;类型化基础上的不当得利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万明元;非给付不当得利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江楠;论不当得利之“无法律上原因”[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春;论不当得利的适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晓峰;论不当得利制度[D];苏州大学;2009年

10 杨萍;不当得利构成要件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64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764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d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