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作品私人使用行为研究
本文关键词:数字作品私人使用行为研究
【摘要】:在数字技术环境下,传统的纸质版权转化为数字化版权,数字技术给版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数字化作品很容易被复制及传播,大量非商业目的私人复制及私人传播行为对著作权人的相关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通常情况下,数字作品私人使用行为可以被划分为私人复制行为和私人传播行为。二者关系十分密切,私人复制为私人传播埋下隐患,私人传播导致私人复制泛滥,同样都会对正版的音乐、电影和软件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其实,P2P技术进行私人使用相当于为自己增加了更多的非法下载源,它也是属于侵权行为的。所以,除了私人复制行为被推定为“默示许可”属于合法,其他的私人传播及复制行为均构成侵权行为。通过借鉴,分析外国的立法及实践,大概有以下几种规则手段:法律手段、技术保护措施手段和著作权补偿金制度等。通过分析,以上的规制手段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不是长久之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建立版权默示许可与集体管理制度。该制度最关键的部分是要制定合理的付费标准和完善费用支付与分配机制。
【关键词】:私人复制 私人传播 默示许可 集体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13;D923.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引言7-9
- 第2章 数字作品私人使用行为概述9-13
- 2.1 数字作品私人使用行为的界定9-10
- 2.1.1 数字作品私人使用行为的概念9-10
- 2.1.2 数字作品私人使用行为的特征10
- 2.2 数字作品私人使用行为的性质10-13
- 2.2.1 数字作品私人使用行为的性质10-12
- 2.2.2 数字作品私人使用行为所带来的影响12-13
- 第3章 数字作品私人使用行为合法性分析13-20
- 3.1 数字作品私人复制行为的合法性分析13-16
- 3.1.1 数字作品私人复制行为的特征13-14
- 3.1.2 数字作品私人复制行为合法性分析14-16
- 3.2 数字作品私人传播行为的合法性分析16-20
- 3.2.1 数字作品私人传播行为方式的特征16-17
- 3.2.2 数字作品私人传播行为合法性分析17-20
- 第4章 数字作品私人使用行为之规制20-29
- 4.1 外国法律和实践之考量20-22
- 4.1.1 美国法律和实践之考量20-21
- 4.1.2 欧洲法律和实践之考量21-22
- 4.2 各种规制手段分析与评价22-29
- 4.2.1 法律诉讼规制手段22-25
- 4.2.2 技术保护措施规则手段25-26
- 4.2.3 制度规制手段26-29
- 第5章 规制数字作品私人使用行为的思考和建议29-33
- 5.1 对于《著作权法》调整的具体建议29-30
- 5.1.1“使用”含义29
- 5.1.2“复制”含义29
- 5.1.3 私人使用行为从合理使用中排除29-30
- 5.2 默示许可制度和著作集体管理制度30-33
- 5.2.1 默示许可制度和著作集体管理制度实施的必要性30-31
- 5.2.2 制定合理的付费标准31
- 5.2.3 完善费用支付与分配机制31-33
- 结语33-34
- 致谢34-35
- 参考文献35-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岷;关于建立数字作品使用及保护体系的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 吴宏毅;;数字作品的“小硬币标准”[J];法学杂志;2009年01期
3 杨志军;;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研究[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4 费兰芳;数字作品合理使用的若干法律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03期
5 周训杰;;数字作品的许可授权机制——创作共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年06期
6 于丹;;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论技术措施保护的重要性[J];法制与社会;2011年23期
7 欧宁;真溱;;浅析《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有关图书馆数字作品合理使用规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年06期
8 颜祥林,张雅希;试论数字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J];情报学报;2000年02期
9 陈小磊;郑建明;;数字作品版权保护技术的利弊评述[J];图书馆学刊;2006年01期
10 徐恺英;班孝林;尹成义;;基于数字水印的数字作品版权保护[J];情报科学;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健宗;蒋文超;;基于DRM的数字作品分发技术研究[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综合工具书数字出版平台技术总监、中国版协电子与网络出版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王勤;数字作品要有“精气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段郴群;数字产品建版权“身份证”遏制侵权[N];广州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邹韧;华旗资讯:让人人成为“爱国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4 记者 张玮;深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全国第二[N];南方日报;2010年
5 记者 裴宏;华旗独创水印数码相机填补市场空白[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嘉敏;网络环境下版权权利用尽原则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东;面向数字作品交易的数据保全机制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张帆;数字环境中首次销售原则的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4 黄云健;数字作品首次销售原则的适用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5 程文汉;数字作品私人使用行为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6 胡镔洋;论网络环境中数字作品的首次销售原则[D];西南大学;2013年
7 张沙琦;数字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措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臧毅;数字作品再转让问题浅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杨丽莹;数字作品交易系统中可信计数技术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金新娟;基于公平交易协议的数字作品电子交易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00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900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