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直接受害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09:16

  本文关键词:直接受害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直接受害人 纯粹精神损害 责任构成 赔偿数额


【摘要】:当行为人之行为在没有给受害人造成身体损害之情况下,仅造成精神损害时,便产生直接受害人之纯粹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纯粹”二字意在言明,加害行为与精神损害之间建立直接的因果联系,纯粹精神损害的产生并非由于加害人给受害人造成身体损害或特殊的财产损害等所导致。直接受害人遭受纯粹精神损害之后,因精神损害而引发物质上的损害之情形,当属于纯粹精神损害之范畴。直接受害人纯粹损害赔偿制度源于英美法上的司法实践。最初,英美法实践仅在震惊、惊吓(nervous shock)等突发性精神损害的情形中讨论损害赔偿问题,之后延伸至工作所致纯粹精神损害等累积性精神损害领域。从责任构成角度上讲,英美法实践区分故意情形与过失情形。在故意情形下,以行为是否恶劣或极端、因果关系及精神损害是否严重方面考虑赔偿责任的构成问题;在过失情形下,对行为是否恶劣或极端无要求,但设定了可合理预见规则,且合理预见的对象并非受害人的精神损害,仅要求行为人可以合理地预见其危险行为可以对直接受害人造成身体损害即可,并非必然要求行为人同时能够预见造成精神损害之可能。从赔偿数额角度,英美法实践倾向于以损失赔偿为原则,即通过一定的损失计算方法确定具体损失额,再对损失给予赔偿。我国立法没有确立直接受害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司法实践在一定条件下对直接受害人纯粹精神损害给予一定的救济。尽管我国司法实践不乏出现诸多可定性为直接受害人之纯粹精神损害的赔偿案件,但责任认定的逻辑以及赔偿的确定均是混乱的。就赔偿数额而言,我国司法实践参照以抚慰性补偿为原则的一般精神损害赔偿标准。此种做法没有考虑纯粹精神损害与人身损害附带精神损害在性质上的区别,也没有关注在没有人身损害赔偿之情况下仅以抚慰性补偿,是否能对受害人起到精神抚慰之作用。鉴于我国立法与实践在此问题在存在诸多不足,本文结合英美法国家的实践经验,讨论我国确立与践行该制度而须完善之处。
【关键词】:直接受害人 纯粹精神损害 责任构成 赔偿数额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7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1-14
  • 二、研究现状14-15
  • 三、研究方法15-17
  • 第一章 直接受害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的基础理论17-27
  • 第一节 直接受害人纯粹精神损害的概念界定17-20
  • 一、直接受害人17-18
  • 二、纯粹精神损害18-20
  • 第二节 直接受害人纯粹精神损害的主要类型20-24
  • 一、精神震惊20-22
  • 二、工作所致的纯粹精神损害22-23
  • 三、欺骗所致的纯粹精神损害23-24
  • 第三节 直接受害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性基础24-27
  • 第二章 直接受害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构成27-43
  • 第一节 行为人存在主观过错27-33
  • 一、故意所致的纯粹精神损害27-30
  • 二、过失所致的纯粹精神损害30-33
  • 第二节 直接受害人遭受严重的精神损害33-37
  • 一、精神损害“严重”的认定33-35
  • 二、精神损害症状与精神疾病之区别35-37
  • 第三节 因果关系37-43
  • 一、事实原因37-39
  • 二、法律原因39-40
  • 三、可合理预见规则40-43
  • 第三章 直接受害人纯粹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43-59
  • 第一节 确定赔偿数额的原则与方法43-50
  • 一、赔偿数额的确定原则43-45
  • 二、赔偿数额的确定方法45-48
  • 三、我国一般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相关标准48-50
  • 第二节 影响赔偿数额确定的相关因素50-54
  • 一、损害结果之相关因素50-51
  • 二、责任构成上的价值判断51-53
  • 三、纯粹精神损失以货币方式量化问题53-54
  • 第三节 纯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之确定54-59
  • 一、损失赔偿原则适用之正当性54-56
  • 二、赔偿数额确定上的过错相抵规则56-59
  • 第四章 我国直接受害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59-75
  • 第一节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分析59-64
  • 一、立法层面59-61
  • 二、实践层面61-64
  • 第二节 构建直接受害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64-67
  • 一、保护精神利益的现实需要64-65
  • 二、“有损害则有救济”的内在要求65-66
  • 三、合理发挥惩罚功能66-67
  • 第三节 我国直接受害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构成67-75
  • 一、纯粹精神损害的立法定位67-69
  • 二、责任构成上的制度设计69-72
  • 三、赔偿数额上的制度设计72-75
  • 结语75-76
  • 参考文献76-79
  • 附录79-80
  • 后记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伊琳;;“首席掮客”还原吴英案真相[J];名人传记(财富人物);2012年05期

2 袁泉;;弱势交通人群不可承受的生命之危[J];汽车与安全;2006年08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李伊琳;“首席掮客”现身:还原吴英借贷金字塔游戏[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2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法院 李金伟 李克;遗腹子女抚养费赔偿请求权的认定[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陈默;同样事件以后都能赔“双份”吗?[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海波;直接受害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16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916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7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